4月30日,電影《雷霆特攻隊*》提前北美兩日登陸中國院線。這部由漫威出品的最新超級英雄電影不僅以659萬美元(約合人民币4792萬元)的票房打響了五一假期的開門紅,還在爛番茄獲得了95%的高額開分。然而,它在國内的口碑卻優劣參半,廣受争議,豆瓣開分僅有6.8分(十分制)。本文将着重圍繞該電影的市場反饋進行讨論。

...

一,當IP失去buff,電影何以延續?


2012年,一部名為《複仇者聯盟》的電影橫空出世,席卷全球,獲得高達15億美元的票房,跻身全球影史排行榜第3名(現為第12名)。

然而在此之前,漫威所推出的作為鋪墊的幾部超級英雄個人電影,市場反饋均是一般,票房最高的《鋼鐵俠2》是6.2億美元,票房最低的《無敵浩克》僅為2.6億美元,《美國隊長》和《雷神》則在三四億上下。也便因此,盡管《複仇者聯盟》是以先鋪墊個人熱度,再做群英集合的規劃上映,然而這些鋪墊并不具備很高的buff加成,許多觀衆初看《複仇者聯盟》時,都不知這些角色出自不同的電影,以為就是眼前正在看的這部電影裡出來的角色。直到電影紅了,頻繁上熱搜了,才知道原來第一部《複聯》前竟還有這麼多電影,有些感興趣的觀衆這才開始上網去補之前的幾部片子。

...

不過,雖然《雷神》《美國隊長》等早期漫威電影并不能給《複仇者聯盟》增添很高buff,但《複仇者聯盟》卻能為之後的漫威電影增添buff。如次年的《鋼鐵俠3》,票房高達12億美元,是前作《鋼鐵俠2》的兩倍;《雷神2》獲得了6億美元的票房,約為《雷神1》的1.5倍;《美國隊長2》獲得了7億美元的票房,基本也是前作3.7億的兩倍。

随着2012年《複仇者聯盟》的爆火,掀起了好萊塢長達十年的超級英雄電影熱潮,還引發許多影視公司對“電影宇宙”這一創作模式的争相效仿。許多不怎麼看電影的普通觀衆,都是在那時期開始關注電影,并逐漸融入影迷這一群體。“漫威”這個名字也在這十年間成為路人皆知的金字招牌。凡是漫威出品的電影,都會被各大博主列為《20XX年度必看電影榜》之中。

那一時期,有兩個案例可以證明漫威的品牌效應,其一是2014年的《銀河護衛隊》,上映前,許多觀衆都對這部電影表示擔憂,畢竟該IP在美漫中人氣不高,首次拍成電影票房難以保證;其二是2016年《美國隊長3》的上映。該電影訂檔于2016年5月6日,與DC電影《蝙蝠俠大戰超人》同日上映。蝙蝠俠和超人作為美漫當中兩大人氣巅峰,其知名度遠高于漫威影業當時的一切超級英雄,他們首次在銀幕合作的電影也吸引了全球粉絲的高度關注。無論漫威的粉絲還是DC的粉絲,都認為同期上映是兩敗俱傷的決定,漫威的粉絲擔心《美國隊長3》會被《蝙蝠俠大戰超人》搶占市場,造成虧本。DC的粉絲則認為雖然《美隊3》票房肯定赢不了,但也會分走一部分排片和觀衆,使《蝙蝠俠大戰超人》少賺一個億。兩家粉絲都認為,漫威應該早晚會撤檔。

令人意外的是,《銀河護衛隊》一舉拿下8億美金的高額票房,成為2014年暑期檔的票房冠軍;《美國隊長3》則是訂檔态度強硬,逼得《蝙蝠俠大戰超人》把檔期調到了3月。票房方面《美隊3》更是突破了11億美元,比《蝙蝠俠大戰超人》還要高出近3個億。

兩個案例不僅說明了漫威的品牌号召力之強,更是給廣大觀衆、制片商提了個醒:原著和電影是兩碼子事。

無論原著人氣高低與否,到了二創環節,受衆都是另一波全新的人。大部分觀衆都沒有接觸過原著,對于觀衆而言,原著對電影的buff加成還不如電影前作對續集所帶來的加成大。漫威電影的成功就是通過一部又一部電影疊出的buff,對觀衆而言,通過這些電影疊加出來的buff,比跨越介質的原著buff要實際得多。

自2020年的新冠疫情起,影視行業遭受了重創,這一期間短視頻平台大受歡迎,願意進影院坐2個小時的人便又少了。加之這一期間漫威過于考慮政治立場,對影片的品控有所降低,當新冠疫情臨近結束時,漫威卻仍受困于寒冬。票房13.5億的《黑豹》續集票房跌至8.5億;前作票房11億的《驚奇隊長》到了續集更是撲到隻剩2.06億。《蟻人3》《永恒族》《尚氣》《黑寡婦》以及今年上映的另一部漫威電影《美國隊長4》票房都是4億左右,疫情後漫威一夜回到解放前,《複仇者聯盟》開啟的十年品牌buff至此都已格式化清零。

根據外網預測,《雷霆特攻隊*》全球開畫預計1.75億美元。在失去了品牌效應的加持下,該電影的成功已經不能再說是借助平台的東風,而應該說它是平台沒落後的一次中興。觀衆已然不是沖着漫威的招牌去看這部電影,而是碰巧自己所選擇的這部電影是漫威出品的。

二,如何達成老粉絲與新觀衆的平衡?

《美國隊長4》上映期間,差評如潮。在諸多差評中,筆者注意到有位貼吧網友吐槽說:“導演是哪來的信心,以為觀衆會看過有關美國隊長、浩克以及黑豹的所有電影并記得當中的所有情節和所有配角?”意思是說,漫威的電影太多,人物關系錯綜複雜,許多情節甚至涉及到了十幾年前那些早就被觀衆遺忘的次要角色身上。《美國隊長4》對此毫無鋪墊,權當觀衆都懂,以至于觀衆們非但觸發不了情懷,反而看得莫名其妙。

而《雷霆特攻隊*》的導演就聰明得多。采用雙主角模式:主角1是整個雷霆特攻隊,主角2是新角色鮑勃。

如此便又迎來一個新問題——如何平衡新老兩代主角的戲份?

2019年《終結者5:黑暗命運》就面臨這一問題。影片前半段是年輕一輩的冒險,後半段随着莎拉、施瓦辛格兩位老角色的回歸,原本的主角就淪為了背景闆。制片方試圖在新觀衆和老粉絲之間兩頭讨好,結果卻是兩頭都不落好。

...

本來冬兵也是一個不錯的主角人選,他和葉蓮娜的戲份互換一下電影也能說得通。然而冬兵除知名度外,其他因素上并不如葉蓮娜占優。加上冬兵作為男性,鮑勃也是男性,若是由冬兵擁抱鮑勃,對他進行愛的感化,隻怕觀感上多少有些奇怪。

因而在本片中,既然以葉蓮娜等雷霆特攻隊成員和鮑勃為主角,那麼冬兵的前期就予以削減,以免搶奪葉蓮娜和鮑勃的存在感。但又不能不讓他出場,畢竟整個《雷霆特攻隊*》觀衆所熟悉的角色隻有他一人,便安排他前半段像拿自助餐那樣少量多次地客串,直到第二幕後期出場時,一人幹翻3輛坦克,拯救全員的情節,便是導演對這個觀衆唯一熟知的角色的優待。

寫到這裡,筆者不免想到《美國隊長3》中,為了捧一捧新出場的黑豹、蜘蛛俠,導演讓冬兵一路吃癟,即便在後續的影視劇中他的表現也是不佳。而今在《雷霆特攻隊*》中,反倒因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緣故,這個角色難得地得到了高光時刻,也算是對他打壓這麼多年的補償。

影片當中,雖然葉蓮娜、美國密探、幽靈等人戲份不少,但故事的核心全集中在鮑勃這個新角色身上。老角色隻需露個臉,粉絲自然會感受到情懷,即便不是粉絲,不認識這些成員,也不妨礙他們觀影,畢竟主線在于鮑勃,其他人隻當做是一群負責幫忙的隊友即可,無需記得姓名何來曆。老角色提供戲份,新角色提供故事,兩者各司其職,無需為誰搶占誰的戲份而内耗,将人員的利用率開發到最高。

三,如何将有限的成本發揮到極緻?

無論是三個月前上映的《美國隊長4》還是當下這部《雷霆特攻隊*》,觀衆都能感受到成本受到肉眼可見的壓縮。《美國隊長4》的最終決戰,仿佛電影播放30分鐘時,給觀衆用來解悶的一場小打鬧,完全看不出結局的高潮。而《雷霆特攻隊*》制作成本僅有1.8億,為了在有限的成本内盡可能給予觀衆較好的體驗感,編劇和導演也算花費了不少心思。
首先,本片中的冬兵、黑寡婦、美國密探等主人公基本都是超級士兵,也就是“精通格鬥”“超強耐力”這種很無聊但又很省特效的僞超能力,特效費是省下了。

其次,片中場景多為密室,盡量少拍攝公共場所,甚至連街道和群演的戲份都很少見,場面費又給節約了下來。

可是,如果場面太小,主角團能力太無趣,那麼觀衆是否會失去觀影的興趣呢?制片方自然也考慮到這一點。過去的十年裡,為了保障觀衆的體驗感,漫威舍得砸錢,即便是美國隊長、蟻人、黑寡婦這些乍一聽不需要怎麼花錢的超級英雄,漫威都極盡所能地給他們的個人電影安排大場面,如《美國隊長2》的砸飛機,《黑寡婦》的空中大戰,《蟻人》的異次元、激光掃射等。

為了彌補有些主角超能力方面的無趣,漫威還有第二個解決方案——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有吸引力的配角進行助陣。如《美國隊長3》,原定檔期與《蝙蝠俠大戰超人》沖突,僅美隊一人票房吸引力有限,便在電影中把鋼鐵俠、幻視、紅女巫等大半個複仇者聯盟的成員都給喊了過來。

不久前上映的《美國隊長4》,生怕獵鷹一人撐不起票房,便安排紅浩克作為boss,又把《無敵浩克》中的其他配角,以及《美國隊長》系列每一部都會出現的冬兵拉過來客串,試圖通過“主角不夠,配角來湊”的方式增添氛圍。

到了如今這個品牌效應下滑,電影市場不景氣的年頭,漫威則是倒行逆施,滿腦子想着“如何在不觸碰觀衆底線的情況下,盡可能縮減大場面”。因此,當《雷霆特攻隊*》選擇一群省特效的僞超級英雄時,不可能再像《蟻人》《黑寡婦》那樣,被漫威予以大場面上的資金扶持。但漫威願意采用增添配角的方式給電影提供助力。提供給《美國隊長4》的是紅浩克,提供給《雷霆特攻隊*》則是哨兵。

哨兵一直粉絲被稱為漫威的超人,其能力之強不言而喻。将這樣強大的一個角色放在平凡的雷霆特攻隊中,就如能夠毀滅地球的曼哈頓博士加入到守望者這個凡人隊伍當衆。然而曼哈頓博士在《守望者》中是很燒特效的,哨兵雖然實力強大但在《雷霆特攻隊 》中依然恪守勤儉節約的原則。為了節約成本,電影不可能像DC的《超人:鋼鐵之軀》那樣給予這位漫威超人毀天滅地的表現。

那如何烘托他強呢?

答案是,特效要少,威力要大。

譬如鮑勃剛剛穿上哨兵戰袍,從樓梯上走下來時,完全沒有一絲高手初登場時的高燃音響、畫面特效,就是一個普通人穿着一件奇裝異服走下樓梯。之後的戰鬥場面,也是盡可能地采用0特效打鬥。換做疫情前的漫威,讓boss把人打飛後一定是撞碎房子追出去繼續打。然而《雷霆特攻隊*》的戰鬥場所僅限于小小的辦公室,即便把人打飛到窗外了也要抓回來繼續留在辦公室裡打。無論哨兵怎麼上下翻飛,都沒有一絲華麗的光彩、殘影,隻是以簡潔、質樸的方式進行戰鬥。

當哨兵黑化,變成邪惡的boss虛無時,都自诩為天神了,想要吞沒世界了,總該有點大場面了吧?還是沒有。拆房子太貴,就砸牆吧。滅一座城市太費群演,那就滅一條街吧。激光、爆炸也很燒錢,那就用黑影遮蓋畫面,誰被遮住誰就消失吧。Boss這樣的超能力,既降低了影片成本,又營造出一副怪異詭谲的氛圍,表現出他的強大,可謂一舉兩得。

Boss能力太強,主角團完全無法應對,那怎麼辦呢?物理打不過,那就來玩心理戰。人物從現實世界走入boss的内心世界,于是街道大戰到此為止,又改回了密室大戰。以為稍後會有哨兵、虛無之間的神魔大戰,卻隻是一個普通人騎在一坨黑影身上,一拳一拳地掄下去,和酒吧客人在沙發下打架沒啥區别。但美其名曰:克服心魔,戰勝自我。

觀衆如果吃這一套,會覺得這樣的設計很有新意,但觀衆如果不吃這套,就會覺得漫威偷奸耍滑,産品缺斤少兩。也便因此,《雷霆特攻隊*》在國内上映時,第三幕遭到了非常多的争議,影片口碑因此譽謗參半。

四,衍生電影是否可以李代桃僵?

無論當下的《雷霆特攻隊*》還是先前的《美國隊長4》,盡管市場反饋大相徑庭,但電影本質都是一樣——為配角做衍生電影。

衍生電影通常是當某一角色人氣極高,制片方為回饋粉絲的呼聲而給予拍攝的電影,如《毒液》《小醜》。獵鷹雖然接過美國隊長的頭銜,但觀衆始終稱呼他為獵鷹。以他為主角的電影雖然叫《美國隊長4》,但本質是《獵鷹1》。由于人氣卓實有限,他雖繼承了美國隊長的名号,但從漫威原先的布局來看,實際接替美國隊長在漫威作品中定位的人是黑豹。對此,漫威早在《複仇者聯盟3》時期就為黑豹和美隊、奇異博士與鋼鐵俠進行鋪墊。倘若不是黑豹演員因病離世,漫威或許都不會拍攝以獵鷹為主角的《美國隊長4》。而該電影的失敗,也說明了配角即便接過主角的名号也很難達成主角的成就,強行冠以主角的片名,反而給自己定下了高難度的指标,粉絲們也很難買賬。倘若該電影名字叫《獵鷹1》,反而可能不被罵得如此之慘。

而《雷霆特攻隊*》,其片名右上角帶着個“*”,讓人不解其意。大部分觀衆看到海報,都很容易忽略這個“*”。直到影片結束播放彩蛋了,方才知道該電影的副标題是《新複仇者聯盟》。這倒是給觀衆帶來意料之外的沖擊感,無論是否承認他們是複仇者,至少觀衆能感覺這是官方給觀衆準備的一次有趣的互動。倘若直接把這部電影定名為《新複仇者聯盟》或是《複仇者聯盟5》,那麼觀衆勢必以《複仇者聯盟》的指标要求這部電影,勢必指責該電影偷工減料,口碑大概率不會達到現在的高度。

另外捎帶一提的是《黑豹2》,《黑豹2》明明也換主角了,也是由配角接任,為何《黑豹2》的反饋沒有《美國隊長4》那麼糟糕?一個原因在于,《黑豹2》換人是由于主演過世,這屬于不可抗力,換人是無奈之舉,觀衆都能體諒。能夠将這部電影拍完,就已經是一種誠意。加之對死者的哀思,許多觀衆也會買票支持一下。因此《黑豹2》雖然票房比第一部有所下跌,但8.5億美元的票房也算是個不錯的成績了。

《美國隊長4》這種可以找個廉價平替的,觀衆難以接受是必然的;《黑豹2》這種不可抗力導緻的更換,觀衆理解體諒也是人之常情;而《雷霆特攻隊*》的導演聰明就聰明在他知道犯諱有風險,因此他的“新複仇者聯盟”僅僅作為結尾時的一個玩笑話,并不将其作為主标題,連副标題都不寫上去。

結語:中興之路,道阻且長

當IP遇到障礙,當運行過程中頻頻出錯,是應當在續集矯正呢,還是推翻重啟?

《速度與激情》系列選擇前者,制片方非常關注觀衆的評論,觀衆喜歡什麼就給他們拍什麼,觀衆反感什麼就給他們彌補什麼。譬如韓被肖所殺,卻讓肖洗白入隊,對韓置若罔聞,觀衆對此非常氣憤。制片方聽取了意見,因而續作中又是給肖洗白又是讓韓複活。隻是,已成定局的情節隻為觀衆的情緒而遭更改,這就導緻《速度與激情》系列許多情節都被反複修改,前後矛盾,越到後期就越顯得混亂。

面對這種局面,詹姆斯·古恩選擇第二種辦法——推翻重啟。在他經手DC影業後,将早些年紮克·施耐德的DC宇宙全部廢除,不願再收拾爛攤子,而是另起爐竈,從頭再來。這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類似于亞曆山大不花費腦子去解開戈迪烏斯繩結,而是直接揮劍将繩結劈斷。唯一的遺憾可能就是粉絲們會因此告别亨利·卡維爾飾演的超人、蓋爾·加朵飾演的神奇女俠,留下些許惋惜。

但一昧地重啟也有風險。譬如《終結者》系列,拍爛一部就重啟,下部拍爛又重啟,每重啟一次就相當于把粉絲過濾一次,如此循環往複,導緻該IP新粉絲吸引不來,老粉絲又不耐煩。

當初一部《複仇者聯盟》開啟了漫威十年的黃金歲月,如今面臨繁華已逝的局面,《雷霆特攻隊*》在一定程度上挽回部分粉絲信心,但它能否像漢光武帝那樣力挽狂瀾,使漫威的電影王朝再領風騷十幾年呢?隻怕憑借這一部電影還是遠遠不足的。後續的《神奇四俠》《複仇者聯盟5》等電影,都将是漫威重新振作品牌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