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會無期》到現在,細數了下,11年了,我還是會走進電影院為集輕喜劇、文藝、半現實、商業為一體的片買單,無論導演是誰,隻不過好多次都是坐在大屏幕前看到了片頭,才知道,哦,又是和韓寒和亭東相關。也才發現這是《皮囊》改編而來的,好多年前看過的書,雖然全片和它明顯相關的是阿太說的那句話。實話實說,相比前兩年看的韓寒兩部片,甚至沒看完就離開,這個片已經算是從頭到尾能持續産生吸引力的了,雖然它還是更偏文藝一點。
除了黃榮發回來之初家人兄弟不待見,不得不說比更普通人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全心全意為他的家庭,和有人情味的身邊人支撐,無論是他欠債生病還是總想做一番事業的時候。有些困難都簡單地用一些鏡頭滑過,也許是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總要總結出一些人生道理,又或許留些情懷,所以某些情節設計下,在某些程度上他算是順遂的。
而開篇窒息的家庭氛圍,不對付的親子關系,背上家庭重擔的妻兒,債務和生病的困境,事業翻身的欲望,自己是家庭累贅的醒悟,阿太走後的啟示,折射的就是普通人坎坎坷坷破破爛爛又不甘平凡的生活。
我覺得這個片在表達人的離去方面,處理的方式是貼近現實又不乏深度的。無論是阿太的離去還是黃榮發的離去,悄無聲息地,淡淡地,順着生命軌迹走到了終點,但他們對這個家的影響又以另一種方式留存在親人的心中,“家”的意味悄然升華了。家人是在人生旅途相互扶持走過一程的存在,是最能引起共鳴的地方。
以及借阿太之口說的那兩句“幹嘛非要出人頭地呢?活着就已經赢了。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挺好的。”對于處在某些困境裡的人,也許是一種鼓舞,去尋找别樣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何嘗不是另一種“破浪行逐浪赢”的方式呢,一切會翻篇的。
沒有閩南語的片裡,感受到對待神明,命運,家庭的方式很閩南(褒義)。
浪浪人生觀後小感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