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對波萊羅舞曲留下深刻印象是有年夜遊盧浮宮活動期間,在盧浮宮内院露天的夏夜,看了一場名叫BOLERO的芭蕾舞表演, 幾對男女從鋪着月光的階梯走下來,踩着旋律和鼓點彼此支撐,糾纏,抱起,旋轉。有肉欲感,但并不情色。銀白色的舞蹈服襯着芭蕾舞者精美的肌肉線條,幾個人映着舞台, 像鍋裡微微沸騰的清水,看的我心裡直冒小氣泡...

所以即使對作曲家Maurice Ravel一無所知,還是趕在下映前在odeon趕場看了這部。 雖然ugc評分一直有四星,但上映後排片似乎減少挺快,看完我也大概明白了原因。半滿的廳裡大多數是法國老頭老太,往前看去一片銀白的頭發, 中途有人打哈欠,也有人輕聲啜泣。

作曲家以瑞士手表般精準的作曲風格著稱,但和德彪西一起屬于印象樂派。主演在接受采訪時說,穿上戲服很有助于他進入角色,因為Maurice是個講究人兒,衣服褲子都很花心思打理,還有他著名的擦的光亮的鞋子,如果沒有它們,他會覺得不自在。電影裡也有好幾處提到這個細節。 放到現在,大概就叫:儀式感很強?

最著名的Bolero是寫給俄羅斯芭蕾舞家Ida Rubinstein, 這裡引用下維基百科:

“他的代表作《波萊羅舞曲》,全曲14分鐘,但是主旋律隻有一個,在小鼓無休止的三拍子節奏背景上,由各種樂器演奏的兩個17小節的旋律不斷反複,通過在不同的樂器中過渡,由弱漸強,最後音樂突然滑進了E大調(旋律大調),達到高潮。樂曲造成了和單純的手法全不相稱的獨特效果,讓人毫不感到單調沉悶,反而有一種樂曲分秒不斷在變化的感覺。”

兩個17小節的旋律不斷重複,這就是這首曲子的魔力,明明一直重複, 卻越來越驚心動魄。 也可能是這個原因,他能以最克制的方式去愛他的缪斯。 看多了電影裡,現實裡,娛樂新聞裡動不動愛的死去活來的瘋狂,這份源自寫實故事的克制,狠狠戳到我了。

像鐘表每分每秒不停轉,節奏穩定卻無絲毫倦怠,在重複中找到隽永的怦然心動!能做到如此的無論是學習,事業,夢想,愛情,婚姻,性愛(嗯?) 都能稱的上是 美 吧,

人如果能和作品保有一緻的美學道德(如果這種道德存在...), 或者人生在世能夠堅持某一種道德美感,那這一生活下來,也不失為一件珍貴的作品。

把某個畫面刻入了靈感闆。 這句台詞也在這裡留個筆記:

“美是很嚴肅的,就像童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