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明一下,我真的想給劇方打0分,但實在覺得對不住檀健次的沈翊。如果不是他用心讓這個角色撐住,第二季能崩到塌方。

我不是演員的粉絲,但作為一個喜歡第一季的觀衆,我覺得好的地方要說,不滿意的地方就是要說,粉絲也别攔我。

正文開始——

排除強行塞的那些(大家懂的)的橋段,就說兩個點。

首先是第一集,杜城到案發現場後很不耐煩地“沈翊呢?沈翊怎麼還沒來?!”和“你怎麼才來!”,但其實沈翊是早到了,并且已經有自己初步的觀察和判斷了。請問這真的是合作了幾年的同事嗎?

還有就是沒頭沒尾的“小紅裙”,沈翊和杜城兩人對這件事的反差極大。沈翊從看到小紅裙開始就觸發了警報機制,杜城毫無反應;到看見小紅裙遇害後沈翊的觸動很大,這是促使他在第二季做出改變的執念,杜城還是沒啥反應,說不定還覺得“得了吧你神經過敏”。而且後續劇情中,杜城對于小紅裙的死亡也隻能說态度冷漠。

所以第二季,其實這倆主打一個反應機制不匹配、腦回路不對盤。加上杜大隊長一臉“我聽不懂你說啥”“我懶得聽”“你是不是有點大病啊”“就得按我說的方式辦”,到後來自作主張把沈翊排出出案件的态度(别說“設定”什麼,演不出來的設定是廢紙,他演出的就是這感覺),第二季兩人基本就跟雞同鴨講沒什麼區别。結果最後,哦,“其實一直以來你是對的”……嗯,finally!那整季讓我看個啥?

杜隊長的演員金世佳老師自己也說了,第二季沈翊的才能讓杜城“難受”,因為他跟不上。在以上兩件事中,沈翊的反應機制确實是先于杜城的。所以第二部的“沈翊”,尤其是杜城在場時,實際上讓人看的應該叫“杜城視角下的沈翊”,或者說根本是讓觀衆透過杜城的眼光在看沈翊。這點甚至延續到了結局那個鏡頭。這就難怪了,符合看劇時的直觀感受。

但是您也别代表普通人啊,我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有這麼個神隊友簡直開心到飛起完全不會難受。這種心态宛如一個能力普通的職場團隊經理,面對晚入職但天賦異禀能力出衆且深得領導賞識的年輕同事,産生了羨慕+嫉妒+危機感+打壓控制的連鎖反應,但最終意識到對方是對的……

...

更有甚者,就以上兩個事件中,沈翊的心理活動過程和觀察思考細節是缺失的,不僅如此,全集很多時候這部分内容都缺失,這是造成觀衆觀感上“太飄”“神邏輯”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懸疑劇不說劇本要求多高,起碼你得做到有頭有尾邏輯自洽。我想起以前讀書的時候,學校裡就有句話,“你們千萬不要在美術老師監考的時候作弊,一抓一個準”。沈翊作為繪畫天才,對細節把握的敏銳是必然的,而這也是他繪制“圖鑒”的必備條件,是需要充分刻畫、讓觀衆能産生同步感的内容。比如盲童案裡代入盲童視角摸畫冊,雖然是很“小”的劇情,但就是能起到這種效果。“感受”也是需要具體的觸發點,比如說小紅裙,究竟是哪個細節導緻的違和感?案件到底是怎麼回事?全沒有。我是不懂繪畫啦,但如果能把過程補完“讓我覺得我能理解”,起碼對我這樣的人來講是受用的。

我記得第一季的主創說過,沈翊的推理是有邏輯的,寫劇本的時候也會揣摩這部分,因為畫像本身就是一個推理過程,需要大量的細節和零碎線索支持。第一季還有不少沈翊根據零碎線索分析和模拟作畫的内容,讓觀衆的視角可以跟着他的思路來,但第二季這一部分嚴重不足。我覺得演員已經努力在救了,像“魂穿式代入”“沉浸式破案”這種形式也隻能靠演了,不然真的會跟抛出個問題卻跳過解題步驟直接扔答案差不多, 你哪怕找個美術專業的學生都能說出個123吧 。你們還記得這部劇叫“獵罪【圖鑒】”嗎?

于是第二季就變成了——

沈翊自己一條線在搞事業

杜城在不理解并且妨礙沈翊搞事業

“小分隊”其他同事在演都市職場日常、戀愛喜劇和家庭倫理劇??

好家夥,這可太“群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