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期待太高,落差特别大
政治大于藝術,符号掩蓋風格。不能說是好電影,隻能說是一種無味的宣傳。因為放置在二戰後的曆史背景裡,所以全是黑白。但沒有老片子那樣老老實實講故事的決心。
美國黑人大兵會好心幫助一位戰敗國家的被家暴婦女嗎?簡直變成了性别議題大拼盤。最後的獲得選舉權、受教育權和巫女凝視也太老套了吧?當代迫切的問題完全置之不理嗎?不同女性所需要的女性主義的不同面向,如何建立自我認同,構建女性價值标準,,,什麼時候能完全的以一個人而非一群人對抗老公?什麼時候才能不逃跑?核心議題完全沒從漢娜阿倫特說的那樣從最切近的生活出發,,,本來以為美國大兵形象這麼好的片子是美國人拍的,結果是位意大利女演員,,你們沒有自己的國族認同嗎?你們國家的女人也通通是中産白女出不了家門隻能過手心朝上的日子嗎?把很多女性遭受的暴力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何嘗不是一種對問題的簡化和對現實中其他女人處境的忽視?
而又想到喜劇這個要素,能看出配樂和将家暴改為舞蹈的設計很有老娘戲說過眼雲煙的灑脫以及女性已然獲得力量的自信,但卻完全不夠輕盈,沉重的東西幽靈一樣籠罩全片,沒有形成整部電影的風格,于是等于再說,其實老娘也沒那麼灑脫,女人也沒有想的那樣獨立自主。因而也就完全的膚淺了下去,淪為一種無關緊要的裝飾。
劇本裡核心議題的老套和處理上風格的缺失讓這部電影宣傳不像宣傳,曆史不像曆史,喜劇不像喜劇。什麼都想幹卻什麼都沒幹好。最後那個選舉簡直莫名其妙,前面有講任何争取權力的事情嗎?故事裡的媽媽最後私奔了嗎?媽媽離開後她和她女兒的生活又怎樣繼續了?脫離對這些生活現實的想象而轉為最後幾分鐘鏡頭裡我們已經/可以獲得部分權力的開心完全就是一句太過無聊的口号和宣傳。我完全想不到選票跟整部片子裡令人恐懼的婚姻生活怎麼挂鈎。難道投個總統出來把你老公炸死嗎?就算一切虛構,也請你虛構一個足夠有魅力的女性未來,讓我們為之努力或感到希望。而不是沉溺在已經獲得的,甚至是一些并非自己争取的東西裡自我感動,自我狂歡,,
看完完全是怒其不争的氣憤和就這樣了的失落,,,人物扁得要死,兩個小時就拍了個出走還拍不明白,,這部片子也是2023年在意大利上映的,今年也是2025年了,,不要投機取巧了好嗎?
看了一些高分評價,說結尾讓媽媽在片子一半以來所守護的那封私奔信變為選票很巧妙。想了下确實如此,但完全不能接受,因為這樣的闡釋全然是刻意。我完全不能将媽媽之前在婚姻裡的所有瑣碎、忍受,女人們在父權體系下的沉默與瘋狂,認同為為實現女人選舉等權力的忍辱負重,更不認為能投票了就是複仇完成。事實是,如果我們以人人平等為理論基礎的話,我們本應有人的基本權利;我們不應受到傷害。而不是把以前的傷害美化成為了獲得權力的忍辱負重。這樣的結果是,男人們給你傷害,拿走你的權利,在原封不動的還給你,讓你覺得自己有所進步,讓你覺得傷害其實不冤。但事實上,傷害就是傷害,奪權就是奪權,我們可以原諒,讓日子繼續過下去,我們可以争取,但不代表這些付出的努力理所應當。面對事實,我們不要遺忘,也同樣不要美化。
劇本輕佻的完全噴不動,青梅竹馬一見面就是一分鐘長鏡頭轉圈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是現代語境,那明明完全可以乘着丈夫在教堂門口逢場作戲的時候直接找青梅竹馬私奔為什麼還要問來問去?如果是二戰後語境,設計美國兵這個形象的意義是不是有點太明顯了?你是女性主義片子還是忽悠女人随意出走的西方意識形态滲透片?
依舊讨厭這部片子,也不想成為這部片子裡那樣被安排而虛浮存在的銀幕女人。
看了無語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