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阿加莎的真愛粉,同時也是《尼羅河上的慘案》這部作品的真愛粉,很期待這部電影的上映。盡管在第一部《東方快車謀殺案》就迎來了各式各樣的問題,例如波洛的人物形象改變等等。不過在我看來第一部的翻拍也有成功之處,例如為了觀影的效果将原作的依次調查打散之後,插入各種具有視覺效果的動作場面等等。
因此對于這次改編的《尼羅河上的慘案》,我也是抱有期待的。
首先必須要聲明的是,盡管是原著粉,我對一些大幅度的改編也不會太過在意,因此對于廣受争議的波洛形象,乃至整個設定都改變了這一點,還是認為他言之有理就好。當然将懷有沉重過去的偵探形象與我們所熟知的那個自命不凡的波洛形象重合在一起是否成功,我個人還是覺得這兩者挺矛盾的。不過我倒是很在意沒了标志性的胡子之後這個系列還會怎麼繼續拍下去。
然後就是這篇長評的重點,也就是在情節改編上我認為成功的地方和失敗的地方。
在原著裡,大緻可以分為情感線和推理線。
推理線就是圍繞林内特之死展開的一系列調查,并牽扯出了許多配角的故事;而情感線是林内特、傑奎琳和西蒙之間的三角戀情。在原著中,配角的幹擾作用更強一些,擁有不同動機的人物更為龐雜,而且也做了不少幹擾視線的事;情感線也更加複雜,原本和傑奎琳訂婚的西蒙最終和林内特成婚,傑奎琳的跟蹤與騷擾也包含着更深的惡意,而在林内特死後,耀目的光芒消失了,太陽落下月亮也因此升起,西蒙重新發現了自己對傑奎琳的感情。正是因為有前面的這些鋪墊,所以當推理線與情感線在最後一刻交彙,西蒙與傑奎琳被指為兇手的時候,無論從推理層面還是從情感層面都讓人覺得非常自然,而最後兩人的殉情也在這種情感的爆發下讓人扼腕歎息。
既然原著中采用了這兩條線,而且很明顯地能夠看到導演也明确地區分出了兩個部分,那也就分開探讨一下。
我對電影圈不太熟悉,但通過這部電影就能看出導演是個相當自信的人,比如之前說的對波洛形象的大幅更改,又比如說在推理線上敢于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以至于除了重要的情節和人物之外,所有人物都被壓縮了。壓縮人物是相當重要,也是相當成功的一步,因為原著裡的人物體量很難用電影來承載,如何在2小時的時長内最充分地利用好人物,成了改編最大的難題。以往也有删去人物的做法,而這部電影的導演采用的是更為大膽地全部推倒重來。用全新的嫌疑人來編排情節,每個嫌疑人的背後幾乎都有一個隐藏的劇情,而這些大多與主題相關。
在懸疑感上,除了前半段基本上按照原著之外,後半段同樣是有技巧地處理了對嫌疑人的依次調查。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對嫌疑人調查的順序是經過設計的,讓哪些線索先出現,哪些後出現,如何在恰當的時候插入新的命案發生,使得後半段原本枯燥的家訪反而變得一氣呵成,相當緊湊。而第三案的死者改為看似系列角色并有重要戲份的布克也是一個成功之處,因為原著裡這起案件就是相當意外的,這麼處理也能更加凸顯這個意外。
然而最大的問題出在伏筆上。不得不承認的是,導演自己鋪設的伏筆也很厲害,例如畫面的顔色,布克的外套,床單的細節等等,這些都是通過電影的畫面來呈現的伏筆。但或許是因為受到了原著的制約,有些伏線太過臃腫。例如紅顔料這個伏筆,完全可以靠後面的畫面來取得一樣的效果,卻偏偏在前面多提了一句,顯得有些多餘。以及像是披肩不見了這樣的線索,也完全可以用畫面,而不是一句突兀的話。
另外可以說導演最忽略的一個地方就是對這些伏筆的回收。推理小說之所以讓人震撼,并不完全是因為真相出乎預料,而是在回收伏筆的過程中讓人驚訝于“這些地方居然也是真相的伏筆”,當然電影中有時候也會在解開真相時配合這個細節的回憶,但其實還有更多值得回收的伏筆卻沒有搭配上解釋。當然,這或許也是因為導演特意想設計一個相當緊湊明快的解答環節。
在情感線上,問題就更多了。同樣可以看出導演的技巧——提煉出了原著最關鍵的主題詞“愛情”,然後讓主線和支線人物盡可能地去诠釋這個主題。或許導演知道這樣會讓情節太散,于是這個主題主要彙聚在三個主要人物上——傑奎琳、布克和波洛。但問題也出在這裡,就是影片中的愛情往往出自角色之口,對愛情大談特談,卻很少有實際的情節可以讓人感受到愛情的存在。這或許并不怪罪于導演,因為從前半段的改編可以看出有意強調西蒙與林内特的感情,但應該可以歸因于氛圍營造的不足。這個缺點是緻命的,因為情感的表達一旦沒有到位,那麼殉情的這個結局就會失去表現力。顯然而情感鋪墊不足也出現在了幾乎所有的配角上,不過既然配角的定位就是幹擾視線,那或許也可以原諒一些。
分别來看推理線與情感線,可以看出這兩方面導演都是很有技巧的,而且雖然有失敗之處,但都沒有特别失敗。那麼它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還是在于推理線與情感線的融合上。
前面也提到了,原著裡是有意在開頭與結尾讓兩條線合并,但在墜石事件到揭開真相之前兩兩條線分開,形成一個類似梭形的結構。這麼做的作用就是讓最後的結局于情于理都很合理自然。然而,在影片中這條線之間有着明顯的斷層,前半段可以看到是以三角戀為核心,然而在案發前開始就以破案為重點,同時也因為導演将原著的情感線的後半段徹底删去,導緻調查開始之後原本應該是故事核心的西蒙與傑奎琳徹底淪為背景的角色。在影片的最後被衆人拿槍指着毫無退路而自殺,和在下船之後四目相對說着“我們輸了”而自殺,給人的感覺也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這個結局可以說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局,但既然導演試着去還原了原著的重點情節,我相信這個結局原本應該可以表現得更加出色。
總得來說,這并非是一次讓我很滿意的改編。因為我能看到導演的雄心壯志,想要塑造一個全新的波洛,以及對案件的重新修正;也能看到諸多技巧,包括伏筆的鋪設、懸疑感的塑造、情節的起伏、主題的強調等等。但這些也隻是浮于表面而已,我想這部電影可以充分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光靠技巧是不能打動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