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前期德國空軍戰鬥機部隊面對美軍的B17機群絕對不是所謂的“一邊倒屠殺”,相反德軍在這類作戰中也損失慘重。實際上攔截B17機群的任務讓德空王牌們都感到很頭疼,B17超強的自衛火力(10-13挺12.7毫米重機槍)、堅固的裝甲、大翼展和低翼載在前期讓德軍戰鬥機部隊吃盡了苦頭,前期攔截作戰中經常出現德軍被B17機群一連打下數架戰鬥機卻連一架B17都沒擊落的事情,甚至還出現過一架受傷的B17擊落3架尾随追擊的德軍戰鬥機并成功飛回英國本土的典故(這個事原著裡也提過)。德軍一開始的戰術是從側翼和後方進行攻擊,反而正中B17自衛火力的下懷,德軍戰鬥機部隊是在戰場上吃了虧以後才摸出來一套專門從B17的正面攻擊打對頭的戰術(發明者正是後來的JG2聯隊長、德軍少有的在西線戰績破百的大王牌之一的Egon Mayer中校),因為B17的正面是防護最為脆弱且火力也最弱的。但即便是在德國人已經找到了對付B17機群的辦法以後,德軍在攻擊B17機群的時候依然會付出沉重代價,我之前根據美德雙方各自上報的飛機損失數據做過推算,排除掉被護航機打下來的那些飛機的話,43年下半年LW(德國空軍的簡稱)平均每擊落1.5架B17,自己至少也得掉下來1架戰鬥機,當時德軍的二号王牌、戰績206架的JG1聯隊聯隊長漢斯菲利普中校就說過,“面對200架急切想咬你一口的蘇軍戰鬥機,即便他們使用的是噴火戰鬥機,也是相當有趣的事,但是,在西線當你面對70架B17空中堡壘進行轉彎時,過去所有的罪過一下子都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月德軍戰鬥機部隊都得挂掉一堆王牌,以至于連夜間戰鬥機單位的雙發機都被拉來攔截美軍的轟炸了。舉個例子來說,空戰群英第四集和第五集提到的8AF空襲不萊梅和明斯特的那兩次行動(也就是克萊文和伊根被擊落的那兩次行動)中雖然被打得很慘,尤其是100BG更是幾乎全滅,但負責攔截轟炸機群的LW戰鬥機部隊損失也很慘重,總共全損了49架戰鬥機、33名飛行人員陣亡,相比之下,8AF在這兩次任務中則全損了64架轟炸機(包括5架返航後報廢)和4架P47,排除掉其中被高炮擊落的轟炸數量,8AF損失的轟炸機裡估計有50架是被德軍戰鬥機擊毀的(按照10月份戰鬥機和高炮各自擊落飛機數量占比來推測),4架P47也全部是被戰鬥機擊落,雙方空戰交換比在1.1:1左右,這個交換比對德軍戰鬥機部隊來很不好看,而且,參戰的JG(晝間戰鬥機部隊)和ZG(雙發戰鬥機部隊)的飛機損失率甚至比8AF更高,還損失了30多名飛行員(包括我上面提到的擊墜數206個的超級大王牌JG1聯隊長菲利普等多位經驗豐富的老鳥),屬于是典型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消耗戰。像不萊梅、明斯特這種消耗戰就是43年下半年帝國本土晝間防空戰的典型案例,對于LW來講,這種“勝利”其實挺空洞的,自身的戰機和飛行員損失率越來越高,交換比越來越差,對手越打越強,而且,德軍在空戰中拿P47這樣的護航機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可以說是完全看不到一點能夠粉碎敵人晝間轟炸的希望,而高層和民衆對他們施加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從東線和地中海回來的老飛行員的心态直接更是被幹麻了。這種模式的戰鬥是典型的綜合國力的較量,雙方飛行人員都備受煎熬,也正是在這一階段的作戰中,LW第一次感受到快要撐不下去了。對于德軍飛行員來說,面對對方的空中艦隊,每次都是拼着成百上千挺.50機槍組成的死亡火力網硬着頭皮往裡沖,死亡的到來隻是個概率問題,加上己方沒有輪換、沒有足夠的補充、日複日一日的戰鬥,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離去,這種精神内耗對德軍飛行員來講同樣是一種折磨。順便再提一句,哪怕是給8AF造成慘重損失的兩次施韋因富特空戰中,德軍戰鬥機部隊損失也不小,按照LW的官方統計,第一次全損了48架戰鬥機,第二次全損了43架,兩次加起來一共損失了91架戰鬥機(這個數字頂得上德軍戰鬥機部隊在東線兩三個月的戰鬥損失了)。從這個角度上講,B17和B24這兩個龐然大物是真正的規則破壞者,他們出現在了歐洲上空直接改變了二戰歐洲戰場空戰的基本模式,這個變化大概就是類似于從西部牛仔之間的決鬥一下子變成了日俄戰争肉彈沖堡壘群,同時空戰的高度也從四五千米以下的中低空變成了7000米以上的高空,這也導緻JG從一支習慣于在中低空高度跟對手狗鬥的戰鬥機部隊逐漸演轉變成了一支專門攔截戰略轟炸機編隊的攔截機部隊。順便說一句,英文維基百科上關于兩次施韋因富特空戰的兩個詞條中提到的德軍損失的飛機數量嚴重偏低,原因是這些數據隻包括了JG(晝間戰鬥機單位)的損失,沒包括參戰的ZG(雙發戰鬥機單位)和NJG(夜間戰鬥機單位)的損失。對于德國飛行員來講,攔截美軍重型轟炸機群的過程是真正的生與死的考驗,十足的精神内耗,哪怕沒有護航機也是如此,當你面對成百上千挺.50機槍組成的火力網的時候,飛行技術、射擊技術和戰鬥經驗其實都已經不重要了,心理素質、勇氣和毅力才是最重要的,而且還需要一定的運氣。關于B17究竟有多麼扛揍可以看看下面這個視頻【B-17與BF-110交火(AI上色修複)-哔哩哔哩】 B-17與BF-110交火(AI上色修複)_哔哩哔哩_bilibili b23.tv

第二,所謂“德國空軍主力都在東線”的說法也是錯誤的,實際上42年底的時候盟軍對德國空軍的牽制已經很大了,按照德國空軍自己的官方統計,當時LW超過一半的戰機都不在東線,而是在地中海和西線:1942年12月10日的時候,德國空軍布置在東線的力量隻有468架單引擎戰鬥機、83架雙引擎戰鬥機、445架轟炸機、315架對敵攻擊機和俯沖轟炸機、471架運輸機,同期在西線和地中海則布置了762架單引擎戰鬥機、85架雙引擎戰鬥機、331架夜間戰鬥機、500架轟炸機、80架對地攻擊機和俯沖轟炸機、525架運輸機(這些運輸機全部被布置在地中海戰場),西線和地中海的飛機數量顯著多于東線,随着戰争的進行德國空軍在東線布置的飛機數量占比越來越低(尤其是戰鬥機比重)。按照德國空軍權威戰史《Strategy For Defeat: The Luftwaffe 1933-1945》的說法,“Of the total aircraft available at the end of June, 38.7 percent were in the east; more specifically, 84.5 percent of all dive bombers, 27 percent of all fighters, and 33 percent of all bombers were serving in the east.”庫爾斯克戰役開始前的1943年6月底,德國空軍可動飛機裡隻有38.7%被布置在東線,其中包括德國空軍27%的戰鬥機部隊、84.5%的俯沖轟炸機部隊和33%的轟炸機部隊。飛機損失方面,1943年7月和8月德國空軍在西線(包括本土)和地中海損失的飛機數量加起來超過東線的兩倍、戰鬥機損失更是接近東線的三倍,“In this two-month period, the Germans lost 1,030 aircraft in the east, 16 percent of their total force structure as of June 30, 1943 (351 fighters, 19 percent of all fighters; 273 bombers, 16.4 percent of all bombers; and 202 dive bombers, 38.6 percent of available dive bombers). But the losses should not be viewed in isolation since the air battle in Russia was only one of the three massive commitments that the Luftwaffe faced in the summer. While we shall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fighting on three major fronts simultaneously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one must note that total losses for all theaters in July and August were 3,213 aircraft (50.6 percent) and 1,313 fighters (71 percent).”按照德國空軍自己統計的數據,在庫爾斯克戰役期間(7月和8月),德國空軍在整個東線的損失飛機數量為1030架(包括351架戰鬥機)、在西線和地中海損失了2183架飛機(包括962架戰鬥機)。另一方面,堡壘行動失敗以後,随着美軍戰略轟炸的升級,德國空軍被迫從東線抽掉了大量的戰鬥機部隊去支援本土(當時東線幾乎每個戰鬥機大隊都被迫抽調中隊回防本土),這就導緻43年8月份的時候德國空軍在整個東線的可動用的晝間戰鬥機數量下降到了238架(其中還包括幾十架駐紮在羅馬尼亞、負責保衛普羅耶什蒂油田的戰鬥機,駐紮在羅馬尼亞的德軍戰鬥機部隊的主要對手是盟軍,跟蘇軍沒什麼關系,蘇軍的飛機根本夠不着羅馬尼亞的油田,來轟炸的都是盟軍飛機,因此當時德國空軍實際用來對付蘇軍的戰鬥機最多隻有200架左右),連德國空軍所有可動的晝間戰鬥機數量的20%都不到,而德國當時的幾乎所有夜間戰鬥機部隊更是都被集中在本土防禦RAF的夜間空襲。順便再科普個冷知識:在空戰群英第三集描述的那場雷根斯堡-施韋因富特空戰中,曆史上德國空軍當天一次性出動了400多架戰鬥機對8AF的轟炸機群進行攔截,這個數據足足相當于當時德國空軍可用于對蘇作戰的戰鬥機數量的兩倍。至于德軍的高炮部隊就更不用說了,為了對付盟軍的轟炸,41年以後80-90%的德軍高炮部隊都是被集中在了西歐和本土(包括1萬多門88毫米、105毫米和128毫米大口徑高炮在内),消耗的彈藥也是海量的,德軍高炮部隊平均每擊落一架盟軍四發轟炸機要耗費上萬發炮彈,44年德國高炮部隊在防空戰中平均每月要消耗300多萬發88毫米和88毫米以上的大口徑炮彈(以44年10月為例,當月德軍在西線和本土消耗了2948800發88毫米高炮炮彈、255030發105毫米高炮炮彈和102450發128毫米高炮炮彈,同期在東線隻消耗了226600發88毫米高炮炮彈、680發105毫米高炮炮彈和20發128毫米高炮炮彈),德軍在防空戰中消耗的小口徑的高炮炮彈就更多了(以44年11月為例,德軍在西線和本土總共消耗了9945220發20毫米高炮炮彈和802510發37毫米高炮炮彈,這個消耗量接近同期東線消耗的同等口徑的高炮炮彈的6倍)。

第三,所謂的“德國空軍主力主要損失于東線”的說法也是錯誤的,德國陸軍大部分傷亡出現在東線不代表海空軍也是如此。實際上,按照德國人自己統計的數據,德國空軍損失的飛機和飛行人員裡至少有70%是盟軍造成的,詳情參見下面這個鍊接美英空軍消滅了至少70%的德國空軍:二戰德國為什麼丢了制空權? bilibili.com 順便說一句,這個鍊接裡所引用的Dan Zamansky的那篇論文的表格裡的德空飛機損失數據全部來自寄存在弗賴堡的聯邦德國軍事檔案館裡的二戰德國空軍官方檔案,表格下面都标注了檔案編号,其權威性和真實性毋庸置疑。研究戰史還是要遵循自情自報的原則,戰争期間各方的損失還是要以各方自己統計和上報自身損失數據為準,而不是以對手方上報的戰果為準,畢竟戰争期間各方為了鼓舞士氣都會有意無意地誇大敵方損失,這個是基本常識。

第四,不存在所謂的“隻有領航機有瞄準鏡”的事情,實際上二戰期間每架轟炸機都有自己的瞄準鏡,并不是隻有領航機才有,美國的重型轟炸機也是如此。萬一領航機領了便當,難道全員返回嗎?這是肯定是不可能的。

第五,二戰期間也不存在所謂“空對地雷達發現城市”的事情,當時轟炸機領航員主要是利用陀螺儀、羅盤和航空地圖作為導航工具,有時候甚至需要依靠地面參照物來校準航線,所以,領航員的眼力和方向感都十分重要。

第六,“德國空軍在防禦空戰中共損失15430架,因轟炸損失約18000架飛機”這些數據是盟軍估計的戰果,并不是德軍自報的損失,跟德軍記錄嚴重對不上,尤其是毀于地面的飛機數量。二戰期間空軍舔地的效率并沒有那麼高,各國空軍基本都會嚴重高估摧毀的地面目标,比如各國空軍宣稱擊毀的坦克和卡車的數量往往能和實際摧毀的數量能差幾十倍,飛機也是如此。按照LW自己的統計,從戰争爆發到1945年1月15日為止,德軍晝間戰鬥機部隊(JG)在西線戰場(包括本土和地中海)因各種原因總共損失了12798架飛機,其中戰損9261架(其中大頭損失于1944年的西線戰場上,這一年裡JG在西線和地中海的戰損飛機數量達6245架,其中有4276架确認損失于空戰,絕大部分被USAAF(美國陸軍航空隊,即美國空軍的前身)擊落,USAAF對德國空軍的打擊程度可見一斑),這9261架戰損的飛機裡确認毀于盟軍空襲的隻有637架,即便是算上空軍其他兵種被空襲摧毀在地面上的數量和戰争最後幾個月的損失,在地面上毀于戰略轟炸的德國空軍飛機數量能有2000架就不錯了。至于德軍在本土防空戰中究竟損失了多少飛機這個問題恐怕永遠都沒有答案了,因為戰争最後幾個月裡LW的損失統計數據和檔案都非常不完整。

第七,“1943-1945年間美國陸軍航空隊在歐洲大陸上空損失轟炸機9949架,護航戰鬥機損失8420架,空勤人員79265人,1940-1945年間英國皇家空軍在歐洲大陸上空損失轟炸機11965架,護航戰鬥機10045架,空勤人員79281人”這些數據也有問題。這裡提到的RAF(英國皇家空軍)和USAAF戰損的飛機數量指的是二戰期間RAF和AAF各自在對德作戰中戰損飛機數量的總和,而不是單指執行戰略轟炸任務中出現的損失,這些數據甚至包括北非戰場。另外,人員損失也有問題,USAAF在對德作戰中傷亡人數總共是91105人(其中36461人戰死、35415人被俘),我猜想這個7.9萬應該是用陸航人員對德作戰的總損失(9.1萬)減去在陸航在意大利地區和北非地區損失的1.2萬人後得出的結果,RAF損失的7.9萬人的計算方式估計也差不多(RAF飛行人員實際傷亡大概是10萬+)。

第八,有些觀衆似乎分不清關押英美空軍戰俘的空軍戰俘營和關押猶太人的集中營的區别,因此在這裡有必要給大家科普一下本劇的兩位主角被關押的空軍第三戰俘營和美國陸航戰俘在德國戰俘營的死亡率等基本信息。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戰争期間英美戰俘(尤其是空軍軍官戰俘)在德國戰俘營裡的死亡率極低,總體上講,德國國防軍還是基本遵守了日内瓦公約并按照該公約的标準來對待被俘的盟軍官兵。曆史上關押空軍軍官的空軍第三戰俘營(Stalag Luft III)無論是居住條件,還是飲食條件,都十分優越,戰俘營裡有運動場、劇院、遊泳池、圖書館、排球場、花園,戰俘們可以定期收到紅十字會寄來的包裹和家人的來信,還可以從事各種體育運動和園藝,甚至還有德國啤酒供應。德軍優待盟軍戰俘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德國和英美法這些西方國家都簽訂了日内瓦公約(相比之下,蘇聯和日本就沒有簽);第二,按照希特勒和納粹的種族主義思想,血統上以日耳曼人為主體的英美白人也是優等人種,因此不可以像對待蘇聯戰俘和猶太人那樣來對待英美戰俘。按照美國陸軍部戰後的統計,那些進入德軍戰俘營的美國陸軍航空隊(美國空軍前身)飛行人員在對德作戰中總共有35621人被俘并進入了德軍戰俘營,這35621人裡隻有206人死亡,死亡率連1%都沒有,這個數字還不如轟炸德國時跳傘落地以後死于德國百姓和納粹分子私刑的多呢(據不完全統計,在戰争期間至少有320名陸航飛行人員跳傘後死于德國百姓和納粹分子的私刑)。陸軍部對這206名死者的分類也很有意思:68人被算作陣亡(這裡我猜測應該是指在逃跑的過程中被殺死的)、92人死于戰傷(進入戰俘營之前就已經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了)、46人死于其他原因(疾病或者意外)。而那些逃跑被抓回來的盟軍戰俘隻要不是落入蓋世太保手裡(老電影大逃亡中第三戰俘營越獄被抓回來的那50名RAF戰俘之所以倒黴是因為他們落到了蓋世太保手裡并且當時蓋世太保接到了來自希特勒直接下達的處決戰俘的命令),基本都不會有什麼事,國防軍對待那些抓回來的盟軍戰俘的懲罰措施是長時間關禁閉,而不是槍斃,對于這一點,電影大逃亡裡的描述是完全符合曆史事實的。順便科普一下電影大逃亡的原型1944年3月24日的空軍第三戰俘營大越獄,這也是二戰期間盟軍戰俘發起的規模最大的一場越獄,空戰群英的原著裡提到過這次越獄,但是,和電影大逃亡裡描述的不同,參加這次越獄的人員裡沒有美國人,所有的250人全部都是來自英國皇家空軍的飛行員和機組人員(隻有區區幾個美國人參與了前期的計劃制定和地道挖掘,但這幾名戰俘後來都被轉交到第三戰俘營的其他營區了,因此最後直接參與越獄的250人裡則并沒有美國人)他們既有英國人,也有加拿大人、法國人、澳大利亞人、新西蘭人、南非人、比利時人、立陶宛人、波蘭人、丹麥人、荷蘭人和挪威人,最後有76人逃出戰俘營,其中的73人被抓了回去(這裡面有50人被蓋世太保槍殺),3人成功逃到了中立國(這三個人包括兩個挪威人和一個荷蘭人,電影裡變成了一個澳大利亞人、一個波蘭人和一個英國人)。這次越獄事件迫使德方動用了大批的人力和物力去搜捕這些飛行人員、給德國後方造成了巨大的混亂,這讓希特勒惱羞成怒,決定殺一儆百,親自給蓋世太保下達了處決戰俘的命令。被蓋世太保謀殺的50名飛行人員有20個英國人、6個加拿大人、6個波蘭人、5個澳大利亞人、3個南非人、2個新西蘭人、2個挪威人、1個阿根廷人、1個比利時人、1個捷克人、1個法國人、1個立陶宛人和1個希臘人。這次事件發生以後,直到戰争結束前,德軍戰俘營裡再也沒有發生過類似的大規模盟軍戰俘越獄事件了。

下面簡單說一下戰略轟炸的意義。我個人認為戰略轟炸的意義排名第一的是通過消耗戰牽制并耗死了德國空軍主力,同盟國也因此在歐洲戰場上拿到了制空權,這是同盟國打赢地面戰争的大前提(哪怕對東線影響也很深遠:按照奇蒂諾的觀點,從41年的6月到44年3月,德國國防軍在東線戰場上所有的失敗和勝利,絕大多數都是和德國空軍參戰力量的強弱有直接的關系。此後東線德軍地面部隊的大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國空軍再也沒有能力在某個重要的戰役交戰地域快速建立起顯著的空中優勢、難以有效支援地面部隊并起到直接改變戰局勝負的作用)。排名第二的是對德國能源系統的打擊,戰略轟炸對德國的燃油工業、合成橡膠産業和煤炭供應的打擊都是緻命的,這裡重點說一下盟軍轟炸對德國燃油工業的打擊:和很多人的刻闆印象不同,到44年初為止,通過大力推動和生産煤制油,德國已經沒那麼缺油了,德國的石油産量在44年前三個月達到了曆史巅峰水準(也就是盟軍重新開始對德國的石油工業進行轟炸前的三個月,曆史上盟軍從4月就開始轟炸羅馬尼亞和奧地利的油田、5月開始炸合成燃料廠),這三個月裡德國自産的原油和合成燃料總量達到了驚人的200萬噸(其中3月份首次破天荒地突破了70萬噸大關),如果沒有轟炸的話,以44年第一季度的增長率,加上進口的燃油和占領區的産油量,德國44年全年至少可以獲得1300萬噸以上的石油供給;另一方面,在5月份盟軍開始對德國合成燃料工業進行重點轟炸前德國海陸空三軍的燃油儲備都達到了曆史巅峰,就拿空軍來說,5月底空軍的燃油儲備剛剛達到了曆史巅峰的58萬噸,之前的4月份德國的航空燃油産量是17.5萬噸,但由于盟軍的持續轟炸,在8月份的時候德國的航空燃油産量已經爆跌到了1.6萬噸了,9月更是進一步下跌到了7000噸,庫存直接從5月底的58萬噸下滑到了9月底的18萬噸,所以,從8月份開始,LW的中型和重型轟炸機的作戰行動都受到了嚴厲限制,隻有在“決定性的時刻”,才允許支援陸軍,就連夜間戰鬥機的出擊次數都被削減了,隻有晝間戰鬥機部隊被允許保持先前的作戰強度,但到45年的時候就連晝間戰鬥機的出擊次數都被大幅度削減了;由于盟軍的持續轟炸,45年初的時候,空軍的燃油儲備量隻有一年前的6%的水平了,陸軍的燃油儲備也下降到了一年前的28%的水平,德軍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進行大規模機動作戰了,沒有燃料,再多的飛機、坦克和卡車都是一堆廢鐵,發揮不了任何作用;另外,轟炸不僅對德國的合成燃油工業造成了緻命影響,對羅馬尼亞等國的油田打擊也是緻命的,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在44年8月失守前産油量已經下降到隻有戰前的10%左右的水平了。排名第三的是嚴重影響了德國軍火産能(戰後有學者斷章取義,單單通過“德國軍火産量在轟炸期間一直在上升”這一點來證明轟炸對德國軍工生産沒有影響,完全無視轟炸44年之前德國人力根本沒有得到充分釋放和利用以及如果沒有轟炸德國的軍火産量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德國經濟部門就統計過,如果沒有轟炸,德國44年軍火産量至少比曆史上要高出30%,如果具體到Me262噴氣式戰鬥機、Me163戰鬥機、虎王坦克、豹G坦克、虎式坦克、報複兵器、XXI型潛艇這些決戰兵器的産量的話,它們受轟炸影響就更大了,甚至可以說是遭到了腰斬),同時将德國軍火生産的優先順序發生了有趣的變化,防空裝備和截擊戰鬥機成了重中之重,直接影響到坦克裝甲車輛反坦克炮,地面深管火炮和相關彈藥的産能。排名第四的意義則是癱瘓了德國的運輸體系,極大降低了德軍的運輸效能和調兵速度。排名第五的意義則是牽制了德國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轟炸牽制了幾百萬德國的人力資源(包括上百萬青壯年人力在内)、上萬門88毫米及88毫米以上的大口徑高炮和數萬門小口徑高炮,極大減輕了盟軍和蘇軍在地面作戰中面對的壓力,這些人力和裝備一旦投入到其他戰場的地面作戰中會對戰局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可想而知,而且,納粹德國政府賠償給轟炸受害者家屬的撫恤金的數額也是天文數字。但是,戰略轟炸也有負面影響,這也是時代的局限性。首先,我個人認為對德國城市的夜間空襲是無必要的,同時夜間轟炸也擠占了寶貴的重型轟炸機資源,如果這些轟炸機在42年,43年,就用去給護航船團護航的話,那麼大西洋海戰的轉折點不至于等到43年5月才出現,盟國商船隊的損失也會大大降低。第二,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對潛艇基地的轟炸毫無意義,那些潛艇基地必須上核彈才行,但那個年代又沒有鑽地彈技術,就算是有了核彈也沒用,打擊精度達不到還是白搭。第三,轟炸的效果雖然不錯、對戰争的進程和結局影響也都很大,但轟炸的效率還是太低了,并且造成了大量的德國平民人員傷亡和附帶損失。

最後分享一下上面提到的Dan Zamansky的這篇關于德國空軍的論文鍊接,這篇論文詳細描述了1941-1943期間德國空軍在各大戰場的的飛機和資源分配以及飛機和飛行人員的損失情況,同時也提到了德國空軍在44年前三個季度和巴巴羅薩行動之前的損失情況(注:文中提到的德國空軍的“Operational losses”(即“任務損失”或者“行動損失”)并不等同于戰損, 這個概念包括了行動中因為非敵對原因(非戰鬥原因)而損失的飛機數量)http://ww2.dk/Dan%20Zamansky%20-%20The%20Study.pdf 下面這個鍊接則是二戰德國空軍戰史“Strategy For Defeat”完整版的在線閱讀鍊接https://www.ibiblio.org/hyperwar/AAF/AAF-Luftwaffe/index.html#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