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以婚姻為主線的電影将視角局限在性别、家庭分工、子女教育等方面,這部劇在中間将視角完全轉向女主自身,在心理分析引導下看見女主潛藏在愛意之下一系列表面堅韌實則直指個人創傷的行為。對吵架一幕複現中用極為細膩的拍攝手法表現女主細不可察的情感變化,對情感複雜性的洞察力絕對對每個觀衆都是震撼與審視,使其跳脫出傳統異性戀視角關注到更為隐秘的人類情感的不可測。作為觀衆,當反觀與内省足夠頻繁,可以探測到自我的不可控,會對這一段情節産生強烈共鳴。雖然在心理治療中是常用的方法,但在文藝作品裡極為罕見。

叙事視角從不可戰勝的堅強女主形象再向前一步,以人情關懷看到涉及家庭、母女、代際的創傷,用裂開的破碎的形象更真實反映現代個人的脆弱,而以女主的自救展現出在孤立無援的情景下的堅強是在面臨看似積重難返的自我厭棄時仍能擁有自救的勇氣。從識别到回溯,再到愛的實踐,雖然電影在講述中節奏略快,以避免給觀衆造成更多痛苦,這點略有遺憾,但絕對是角色的完全蛻變,盡管這種蛻變沒有體現在具體的工作等外在情況。

這部劇是一部理想主義的故事,給了女主很好的和自我和解結局,但是需要注意到這場心理分析是被劇情設定的清晰可觀的脈絡,現實情況下由于生活的紛雜瑣碎,這條脈絡可以說是全憑運氣才能抽取出來,尤其是女主用愛強力壓制創傷時很難想象這條線在現實中如果不是時常反省察覺怎麼能被注意到。這部電影也正是因此能夠獲得商業片價值,讓觀衆快速捕捉到主線,而沒有用大片段的生活碎片鋪陳,讓觀衆和角色一起經曆迷失在現實中的迷茫與痛苦,共同感覺對生活剝絲抽繭進行切片的無力感。但我同時覺得,如果把這一點做在電影裡,成為一部文藝片,也絕對會堪稱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