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能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這句話一直是高中背得滾瓜爛熟的作文素材,不曾想過《熔爐》背後竟是這樣沉重的一個故事。

從影片的角度,受害者是一群孩子,還是聾啞人,是無聲的弱者,被霸淩和性侵是甚至不能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抗拒和害怕。而那些權勢之人,利用金錢做掩護,暗地裡做着這些無恥、下流、肮髒的違法行為,還樂在其中。将這兩個群體放在一起對比更是放大了那種毫無人性的惡,是任何一個但凡有一點良心的人看了都會無比憤懑的程度。

而影片中體現的壓抑和無力感還遠不止于此。每一次微微燃起的希望,都狠狠地破滅了。妍鬥在法庭上機智的表現,民秀渴望讓壞人得到懲罰的決心,以及仁浩老師與柔珍苦苦收集的證據、在高壓水槍下一遍遍呼喊的名字,終究幻化成了泡影。惡人用金錢編制成了一張社會的大網,窒息般地緊壓着身處其中的窮人和弱勢群體。于是,施暴者在燈紅酒綠中高歌“正義”,維權者在暴雨中無能為力,受害者在絕境中走投無路,簡直是将“惡有惡報”完全倒置過來,整個社會就像是魯迅筆下那間黑屋子。

諷刺的是,影片中僅有的善,都出自于弱勢的一方。仁浩的母親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人物,盡管生活是艱難的,但三觀特别正。所以也難怪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在遇到不正義時能夠挺身而出,也不向金錢的誘惑屈服。而仁浩和柔珍雖然在面對公檢法的腐敗時是無力的,卻也盡最大的努力在保護那些無辜的孩子。

結局書信的内容看似是溫暖的,但放在這樣的社會中,怕也隻是弱勢群體聊以自慰的樂觀。弱者與弱者之間相互支持、依靠和關愛,慰藉彼此在那張巨大的網下面繼續生存下去。但是真的很想問一句憑什麼他們需要如此卑微的生活在這群作惡之人欺壓的網下,明明都是世間平等的衆生!結尾這句“不讓世界改變我們”可能是他們心中最後的力量,弱者拼盡全力與金錢的誘惑相抵抗,為的是守住内心生而為人的良知。(可是金錢其實是他們過上幸福生活的唯一辦法啊,多麼可悲的矛盾!)隻要多一個人能守住自己的良知,這個社會的出路就多了一點星星之火。

也是在看完才了解到,這不僅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也是一部推動韓國法律進步的電影。一方面對真實社會中的惡感到悲憤,一方面也讓我覺得,在這部電影的社會價值面前,前面所謂的情節、人物、場景、運鏡塑造的藝術之美似乎是不值一提的。一直覺得對弱者的同情和保護是人類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人類社會區别于自然界“弱肉強食”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一個已經堕落為欺淩弱者的社會裡(哪怕是一個小的地區),能有一部文藝作品喚起大多數人的良知,進而推動機關部門改良相關的法律政策,這或許是藝術能為人類做出的重大貢獻了!

突然看了這部片子是最近忙得快飛起的時候打開豆瓣又看到了Top250,想着那就挑一部看吧。不過最近确實也是想嘗試走出自己的舒适區,多看各種類型的作品。按照最近看到的朱光潛先生的分類,我在大部分時候都會是一個“分享者”,很容易和作品中的人物共情;而在這些對我而言是陌生類型的作品中卻成為一個“旁觀者”,将其視作一個對象,不會引起太大的心裡波動。尤其是一些關于社會熱點的片子,我可能是真的不怎麼感冒。寫這篇影評就讓我十分痛苦,大概自己還是被文藝片“慣”得太狹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