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裝正劇,老編最喜愛的,要數15年前的《大明王朝》了。
在豆瓣上,這部劇的評分高達9.7分,至今都是無可超越的經典。

然而,這一部劇在當初播出的時候,收視率卻一度很低迷。
隻有0.41%,遠遠遜于央視台播出的《雍正王朝》(16.7%)。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曲高和寡。
在10年前,主打綜藝和娛樂的湖南台,受衆都是清一色的偶像粉絲。
而《大明王朝》這樣的嚴肅正經的曆史劇,和湖南台的受衆也是大杆子打不着的。
所以,一部經典劇,也淹沒在了收視遇冷的浪潮中,成為了一顆遺珠。

好在,這部劇終見天日,依靠過硬的口碑脫穎而出,還捧紅了一衆演技派和老戲骨。
比如張志堅,黃志忠,王勁松,倪大紅等人。
當下播出的古裝劇《天下長河》,在口碑上顯然不能和《大明王朝》相提并論。
但是在時下“披着正劇皮談戀愛”的一衆古裝劇面前,算是脫穎而出的一部了。
全劇和《大明王朝》一樣,一衆實力派加盟。
謝絕了亂七八糟的流量明星,沒有狗血愛情,播出之後,收視率飙到了衛視的第一名。
這也說明,觀衆們的審美在逐漸提升,精良之作才是王道。

從名字也可以看出來,該劇是一部關于“黃河治理”的正劇。
衆所周知,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老百姓。
從古到今,因為大量的泥沙淤堵,也引發了很多的災難。
黃河治理也成為了曆朝曆代統治者的重中之重。
根據史料記載,康熙初年,黃河泛濫問題就多達67次。
在此期間,很多被派遣過去的官員,監守自盜,中飽私囊,再加上明朝時期的戰患,黃河問題日益嚴重。
康熙皇帝也前後六次南巡,視察黃河問題。
所以,黃河問題是有很多可供發掘的資料,這也為影視劇提供了大量熱門的素材和元素。

在《大明王朝》中,也有關于河道治理的問題。
《天下長河》的主人公是康熙,講述的是在治理黃河水患,提拔了陳潢、靳輔兩位忠臣,最終平定患難的故事。
因為有大量的可供考究的曆史和資料,所以,一個合乎情理,尊重事實的本子也是最基本的。
不然就會有很多的曆史學家把你噴成篩子。

導演張挺,既擔任導演,還擔任了編劇。
他說這個本子,10年前就已經寫好了,但是前後修改了很多次。
古代的水利工程,雖然重大,但是“很專業,還未必能讨好”的話題, 也是很值得出現在屏幕上的。
劇組考察了很多的史料,走訪請教了很多的專家,為電視劇做好了背書。
曆史治理河道的工藝,就多達上千種,劇組也是廢了很大勁,還原了幾十種。
就像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平沙,鐵滑車等道具,也都是有曆史根據的。

故事的背景,是在康熙十五年。
七州縣有了巨大的水患,河堤受不住了,官員逃跑。
一旦出了事情,十裡八鄉和周邊村落都會被淹沒。
黃志忠扮演的靳輔,親自趕到了災區,和大家一起救災。
康熙給下的死命令是——“人在堤在,人亡堤亡”。
眼看着黃河就要決堤了,靳輔隻好派出了一支敢死隊,要去炸堤,好引走黃河水。

這個時候,靳輔的兒子主動請纓,帶領着幾人小分隊,冒死炸堤。
炸堤成功了,很多百姓被救了。但是與此同時,靳輔也因為私自炸堤,被王光裕參了一本。
和靳輔“出了事,滅我的族”以命治水相對應的,是朝廷官員們的爾虞我詐。
河道出了問題,是天災,也是人禍。
康熙的心裡門清。

王光裕中飽私囊,貪污了很多。
他把希望還寄托在靳輔身上,如果他成功了,自己也可以坐收漁人之利。
他派下人送給靳輔一盒老人參,但是剛直不阿的靳輔卻當着下人的面,讓把人參煮了,湯分給老百姓喝,并且表示,老王會把糧饷送來。
打了王光裕的臉。

朝廷内部,也是暗潮湧動。
出了事皇帝發了火,一個個大臣,有的要去帶頭募捐,有的要攜帶家小,親自去督戰。

表面上看似忠心耿耿,背地裡,卻都自己的算盤。
索額圖想要棄車保帥,犧牲王光裕,免得連累到自己。

而明珠也有自己的算盤,想要徹查這件事參倒對手。
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好在,康熙皇帝是個明君,不動聲色,也會利用帝王權術。
時而給明珠畫餅,時而不怒自威,恩威并施。
廟堂内的權謀辯論,朝廷外的水患戰亂,也讓這一部劇分外好看。

看了幾集,這部劇的制作,演員們的演技都是相當在線的。
方向沒有走偏。
也沒有加入感情戲和偶像戲份,還是很用心的。
男主角羅晉,是一位中生代的演技派。
他出演的很多電視劇都很有家國情懷。
比如《鶴唳華亭》,比如《三國》,比如這一部《天下長河》。
從委屈的“皇子”到一代明君康熙皇帝,羅晉的演繹層次分明,這一次也是選對劇本了。

而其他的老戲骨們,雖然是配角,但是演技都是不遑多讓的。
曾經在《鶴唳華亭》中狠虐太子的黃志忠,這一次和羅晉搭檔,變得小心翼翼。
伴君如伴虎,羅晉“太子”受的氣,這次終于報仇了。還是很有意思的。

奚美娟出演的是孝莊皇後,這一位女強人,看點十足。
梁冠華,蘇可,公磊等人,也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戲骨級演員。
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沒有拉胯的。
一心搞事業,沒有拉胯的愛情戲是優點。
曆史正劇,這樣拍就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