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剛好看了點精神分析文論,發現這部影片是絕佳的實踐文本,所以在此做個簡略的筆記。

弗洛伊德說:

1.人的睡眠會受到三方面力量的打擾:外部刺激、近期事務、被壓抑的本能沖動。
2.夢是對(被壓抑或禁忌之)欲望的(隐蔽性)滿足。
3.夢的兩個活動層面:潛在夢幻意念(無意識)與外顯的内容(做夢者醒來後可以記得住的那一部分内容)。
4.解析夢的目的:透過外顯的内容去發掘夢的“真實意義”。
5.夢的運作機制有四步驟:凝縮、移情、象征、次級修正。——這些步驟依次序完成“将意念轉化為幻覺經驗”的過程。

運用到影片解讀:
凝縮:夢境中的Betty和Rita,在某些時刻都是Diane自己——或自信張揚獲得導演賞識,或膽怯依賴無法離開同性戀人。前者是理想中的自己,後者是理想中的戀人。

移情:現實中情敵的母親Coco,變成夢境中對Betty友好的管家太太。

象征:街角的乞丐象征Diane内心的恐懼。現實中,Diane雇殺手殺死戀人後,按約定前往街角獲取乞丐手中的藍色盒子。一旦打開盒子,就意味着戀人已死的結局。Diane殺人後陷入無盡自我折磨的夢魇中,因此現實的恐懼也被具象化到她的夢境中,得到再次顯現。因為Diane潛意識裡并不希望戀人死去,所以看不出夢中乞丐與戀人屍骸存在直接關系,隻有Diane潛意識裡的恐懼被保留下來。

次級修正:影片開頭,舞動人群的剪影漸漸淡出,預示Diane開始進入夢境。在夢裡,Diane運用一系列象征機制,對夢中的自我進行規制與引導,在無意識的壓抑作用下制造意義與連貫性,所以夢中的故事變成了新晉女演員Betty收容出車禍的失憶女孩Rita,幫助她尋找記憶。

所以,《穆赫蘭道》前四分之三講的都是Diane的夢境,是一個愧疚的殺人者借夢境實現自我修正與補償。

連接夢境與現實的,是寂靜歌劇院。可以推測,現實中的Diane與戀人Camilla可能一起去過該劇院,所以它也出現在Diane的夢中,并在歌劇院這個場景下,夢境開始崩塌,現實開始顯現。

歌劇院這段戲,充滿意識流的暗示。演員已經倒下,歌聲卻在延續。“眼中所見的,并非真實,而是虛幻。”——這幾乎是在向觀衆揭示,前面所上演的都是一個人的夢。歌者吟誦的歌詞,仿佛就是Diane心中對背叛自己、為己所殺的戀人的悲泣的呼喚。夢中的每一處實景、每一個人物,都是Diane情感的具象化。所以歌劇院晦暗的燈光、悲傷的歌聲,都是Diane真實的悲傷情緒。在夢境走向崩塌後,Betty開始劇烈顫抖,也預示着Diane回歸現實的恐懼與痛苦。

我很喜歡歌劇院這段戲,但還不能完全明白每個意象、每句台詞背後的意蘊,不過這種意識的流動、共鳴本身就很精彩了,觀衆會自覺地被代入Betty&Rita,或說Diane的意識中,不得不說,導演一定是個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