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感覺這部電影分給低了,不是符合市場的那種大情節經典結構,也不是體現最小主義的小情節煽情結構,而是非連貫現實,非線性時間,因果性較弱的反情節。是反情節中的經典!
如果有不同觀點先不要急于反駁,人類的記憶和知覺組織是有缺陷的,人們說起對某件事情的感官,總是提取最容易提取的記憶作為主要感覺,人們把善于歸納,所以看完電影後,很多人在腦中對這個電影隻有一個總體的概括,警探破案片/一個推理片/愛情片/色情片......怎麼沒有高潮呢
實際上這并不是大家所适應的爽片,鋪墊/反轉/沖突/高潮......,所以拿爽片套路來讨論這種片是沒有意義的。這部片需要理解的也不是極簡的劇情,而是鏡頭設計及剪輯。
從兩個維度解析該片,一個是故事結構設計,一個是對影片主題的看法。
1.故事結構從時間上來看,用閃進/閃回的方法,前期叙述中閃進中後期鏡頭,中期閃回前期鏡頭/閃進後期鏡頭,故事在時間中随意跳躍。從因果上看,雖然大的因果大家靠自己腦補都明白,但是剪輯的時候,所選的的事情之間都是割裂的,比如兩人情感的演變,a事件b事件沒有交代什麼鋪墊什麼直接就發生了,(這星期在薩爾茲堡下星期在維也納,一會好了一會又吵)。從蒙太奇手法上看,多個時間線來回切換,中間有一段搶救/教授吸煙/做a頻繁閃切的鏡頭,令人印象深刻。
時間上/因果上/結構拼接手法上,都與戲谑/瘋狂/迷惘的氛圍相得益彰
2.從主題上看,我認為想表達的是性格即命運,這種反情節将人物與社會/環境等等因素割裂,并沒有探讨人物形成的原因,他和她為什麼會這麼做,她為何那麼多情,他為什麼迷戀他,為什麼會吵架,為什麼會去薩爾茲堡,為什麼在這吃飯,事情就是發生了,他就是會這麼做,這就是她,兩人在相識的時候便注定了是這個結果,性格即命運。(我認為導演/編劇想展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