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本來是打算學着怎麼做爆文的,結果一點進小紅書就被安利了。最近偶爾會看下紀錄片,和豆瓣推薦的電影,電影和紀錄片,比電視劇更切實生活。
在我這個年紀,受互聯網和自媒體平台的影響,目光更多聚焦在旅遊(絕大部分都想做的事情),變得更精緻(但因為懶一直遲遲未動),以及各種年輕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互聯網确實演繹了各種各樣的人生,也讓這些人生不僅僅是活在大腦的幻想之中,而是活躍在眼前,催動着年輕人焦躁的心,而忘了生活的真實。
生活的真實不在于手中洋氣的咖啡,獨特的穿搭和精緻的妝容,而在于火車站。
記錄片第一幕是什麼我已經記不得了,但是各個老人的臉龐讓我印象深刻。在食堂裡排隊打飯的老人,拄着拐椅的老人,記錄者通過這些老人的記憶描述一位主人公。
我看着這群老人,聽着他們訴說過去的年代,他們是描寫曆史的筆。
記錄片的鏡頭總是去掉很多影劇的修飾,美化和濾鏡,向觀衆展現最質樸的一面,随着科技技術的發展,一幕幕的老街景總将成為曆史,看見這些鏡頭,比看見高樓大廈更讓我覺得真實。
片尾是新一代在方言傳承上的遺失,這種遺失當然不是現在,但是可能會成為未來。我們當然不能苛求自己的下一代既要學習漢語,學習英語,還要傳承方言。我隻是對語言實現大一統的未來覺得可惜,和惋惜。特異性變成一緻性,多樣性變成統一性,怎麼不是一種遺失呢?其實小時候就開始意識到了,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很少會說方言,有些是父母特意讓小孩不講方言。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方言會影響普通話的發言,而帶着口音的普通話會被嘲笑土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土生土長的語言披上了落伍的衣裳,時代的洪流裹挾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在想,百年之後,海南話是否會成為文化遺産之一。畢竟,也不是所有海南人都會說海南話。
感觸頗深吧。
夢想的種子孕育于咫尺之地,萌發于一人之心,成長于廣闊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