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做事細緻入微,忠于自己的價值觀,待人接物都真誠無比,頗有一種“物哀”的情懷和人文關懷,讓我感覺這更像一個日本故事。(題外話:男主肯定是個搞社會調查的好手。)
影片整體情節很簡單,結尾處理讓我感覺有些倉促,但并不意外。看到末尾會發現原來前面已經做過一些鋪墊了。
鏡頭處理如同紀錄片,哪怕人出畫了,鏡頭還要接着記錄桌上的蘋果。色調很純淨,同時通過降低對比度讓顔色呈現了一點灰;導演還通過飽和度的變化來預設故事基調變化這點很不錯。
從影片創作上講,運鏡、色調處理和整個影片的風格契合度很高,而這個影片風格又時刻圍繞着人物的性格特點。
影片中的兩個對立——上司布拉奇和梅先生,我個人感覺像是新舊時代更替的具象解釋。他是舊時代的匠人,是不會飛的鳥DODO,保留着舊時代的低效、麻煩,但也多了幾分情懷;他是新時代的商人,隻問結果,隻要效率,更像是被異化、被扭曲的對象。最後梅先生死于開得飛快的列車,也算是稍微印證了這一點新舊更替吧。
我感覺導演在電影中也暗戳戳地表達着對逐漸消失的人文關懷的惋惜、慨歎和向往,對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隔閡距離的反思,對這些異化的個體、快速變遷的社會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但這一切如同男主的死一般,他束手無策。
我們在此哀悼約翰·梅的一生,兢兢業業二十二載,他的一生不斷給不被銘記的人畫下一個句号。他的一生,不被人羨慕,也不被人嫉妒。是不被銘記的往事,是無人問津的過往。如同江水緩慢彙入大海,隻是慢慢地沉了下去,隻是永遠地說了一句: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