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資格解析,但正因為這一遍大銀幕的二刷比上一次感受強烈了太多,我希望觀者或許能從中獲益,在那些若即若離的細節裡回溯,感受那般半推半就的感情。

...
半推半就的美

Q1:情節簡單,但為什麼常反應不過來?

時間與地點一閃而過,有時隻剩了大緻的印象。1962年香港,兩人見面逐漸熟悉;1963年新加坡,蘇麗珍去找周慕雲,拿走了拖鞋卻并未見面;1966年香港,蘇麗珍回香港暫居,周慕雲找她卻并未見到面。還有許多時鐘鏡頭,大多數隻是表明時間很晚了,但是不同地點的時鐘的區别能提醒我們場景的轉換。

...
時鐘
...
拖鞋

Q2:兩人從扮演彼此伴侶相知,他們一共扮演了幾次?

三次。第一次,模拟調情,周慕雲抓住了蘇麗珍的手,而蘇麗珍撥了下手,眼神脈脈;第二次,假扮蘇麗珍問丈夫出軌之事,扮演第二次蘇麗珍發現自己已傷心到不願去扇巴掌,泣不成聲;第三次,假裝蘇麗珍丈夫回來,周慕雲要走,扮演第二次蘇麗珍再次泣不成聲。

...
第三次

Q3:“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

周慕雲對蘇麗珍說這句話容易理解,但是蘇麗珍呢?我懷疑,是導演的特意剪輯,這句話是一年後蘇麗珍去新加坡時想說卻未說的。強烈的揪心感在這一幕達到了極緻。

Q4:那個孩子是周慕雲的嗎?

可能性不大。雖然孩子看着五六歲,符合兩人相遇時間。但是從兩人的相處模式,還有蘇麗珍的顯而易見的對丈夫殘餘的愛(是否隻能稱其為忠呢),兩人應該未發生過關系。

Q5:加長片段想表現什麼,是否荒誕?

2001年,還是梁朝偉和張曼玉,卻是不同的角色。我的理解,不同的時代,還是會迎來花樣年華,還會有那樣的陌生人,彼此愛上,不知不覺。梁朝偉還是那樣謹慎,隻在睡着了借擦蛋糕親吻,但張曼玉醒着,再沒有推辭,因為已沒有了婚姻的負擔。于是那筆傷感終于有所淡褪,至少我選擇了相信,相信逝去的花樣年華還會在某個時間某個角落上演。

...
加長片段

Q6:兩人的演技究竟哪裡好?

二刷我注意到了不少細節。蘇麗珍第一次去周慕雲家門口,手指緊張地摳着門縫,頭使勁而有保留地向前湊。還有蘇麗珍的哭,一個人在家裡浴室哭,在沙發椅上哭,靠在周慕雲肩上哭,每一次都梨花帶雨,好不心疼。梁朝偉一直都在扮演所有心事藏心裡的角色,他就是樹洞,不可能像阿炳那樣直露,卻造就了他魅力的獨特。

...
樹洞

Q7:最打動我的地方?

周慕雲雨中的告白。“本來我也這麼想,所以不怕别人說什麼,我相信自己不會跟他們一樣,可是原來我會。以前我隻是想知道,他們到底是怎麼開始的。現在我知道了,很多事情不知不覺就來了。我還以為沒什麼,但是我開始擔心你先生什麼時候會回來。最好是别回來。”

...
在雨中

Q8:為什麼叫“花樣年華”?

首先,那首歌《花樣的年華》,這一遍我才發現,這首歌俨然是周慕雲假扮陳先生為蘇麗珍點的,陳先生怕是都不知道夫人的生日了。再次,房東的話,香港的花樣年華逝去了,原來鄰居們熱熱鬧鬧的,如今隻是“一個婦人和孩子”,連姓也稱不上來了。最後,我想花樣年華總是易逝的,甚至是鮮少能兌現的,正如那總是沾了灰塵的玻璃,周慕雲終其一生或都無法觸到他真正的花樣年華,如此,周慕雲為蘇麗珍點這樣一首歌更顯得傷感了。

...
花樣年華

Q9:《花樣年華》國際盛譽?
繼《活着》之後第二部獲戛納最佳影帝的中國電影,也是很長一段時間唯一名列IMDB的top250中的華語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