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看?B站刷視頻偶然看到某個UP視頻中的一句話“為了不劇透,片中某些令人震住的表演就不描述”所吸引。這讓我我很好奇,一個正常人,怎麼能演好殘障人士而不讓人出戲,還能經受住特寫鏡頭的考驗?

于是偶發奇想和友人去看。觀影後,我個人給出8分,感覺是一部讓我能從表演,鏡頭,音樂中獲得共情,并引人人勝,同時不刻意煽情,甚至可以說是極其克制煽情手法,讓我覺得情節在催淚處戛然而止,有種寸止的感覺...同時因為會覺得這種克制或者處理有影響到影片結構的連貫性和流暢性,又因為故事本身是比較平鋪直叙(類似殘障人士日常生活的二三事),然後人物形象會有點臉譜化,所以略微扣分。

OK,說回正題,為何會引發關于“消費苦難”的讨論,也主要是因為近幾年聚焦社會邊緣或者說底層普羅大衆的影片、電視劇、綜藝,很多,觀察到會有聲音批評讨論有些内容是在“消費苦難”,借某個話題吸引輿論關注,然後獲利之類。這部電影自然也就作為我們讨論的樣本,讨論消費苦難的具體定義是什麼?什麼樣的做法算是消費苦難?最終有幸能有個結果,在這裡做一個小分享。

(宇宙免責聲明:和朋友純圖一樂讨論,非傳播學,電影學相關專業研究者,純電影愛好者,歡迎大家加入到讨論中,非某某某某某某粉絲,感謝????)

——關于“消費苦難”的含義拆解

1、關于觀影中的“消費”

消費本質來說是一種價值的交換,具體詳解,可見高中必修一政治經濟學相關概念。私以為,“消費”在電影購票觀看過程中屬于:

㊀電影發行方(賣方)将電影相關内容結合當下熱點通過各方渠道方式進行宣傳讓觀衆(買方)知道;

㊁觀衆(買方)通過宣傳獲知信息并對相關内容産生興趣并購票;

㊂進入影院觀看内容,觀衆(買方)獲得發行方(賣方)拍攝的内容。、至此,消費的交換過程結束。

㊃同時,觀衆可以對觀看的内容結合宣傳進行評價,進行後續一系列的衍變,口碑評分的變化,市場的反饋......

2、關于“消費苦難”的定義

前段時間就因為某個綜藝對于這個話題有過讨論,搜索相關資料,似乎沒有類似的讨論,這次看完電影之後,對于這個定義有一些結論:

消費苦難,主要在于片方利用信息差的“欺騙”,抽象來看,就是在宣傳或電影的制作過程中,通過利用大衆對于某些“苦難話題”的關注度借勢宣傳,或在電影情節中使用話題的相關内容,獲取流量密碼,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觀衆來觀看,最終獲利。在觀看結束後,因為被相關“苦難”話題吸引的觀衆因為不達預期最終直呼上當,最終覺得這片子在消費苦難。

3、消費苦難的相關界定

在讨論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消費苦難這個不同的人的定義都不盡相同,很難從類似法律層面上那樣去界定某個行為就是“消費苦難”,所以最終在讨論中覺得有些行為是值得商榷的,“消費苦難”可疑程度由大到小的列舉,見仁見智:

❶明牌“詐騙”:電影宣發過程中說電影裡有在聚焦讨論某些話題,為xxx發生。結果完全根本提都沒提。這種私以為确實有被消費到,騙取大家的信任。

❷套殼公式做題:在電影裡将某個話題植入到電影内容當中,例如引用緬甸詐騙,講述懸疑故事,更多聚焦作案的手法之類的,将這個話題做背景闆,但不做更細節化的處理,不用心對待,但宣發卻大力宣傳,比如聚焦北漂但是卻租住三室一廳之類的,在設定上非常草率。這類我覺得也是非常明顯的

❸呼籲關注喊口号:和友人讨論過程中其實對于這一類是比較有争議的,覺得他們也會利用演員的社會影響力對于這種進行宣傳,總還是有用的,不算是詐騙。比如說,電影片尾給出現實現狀,比如演員出來喊口号...從我個人來說,這就有點像免責聲明,『你看,我也宣傳啦,我是有行動的嗷,這不能怪到我嗷』哪怕中間的設定也水,質量不OK,有這個聲明和呼籲就萬事大吉。但是喊口号誰不會呢?有沒有做一些更有實際行動的東西呢?很難評。

所以總的來說,如果隻是在話題取巧,内容質量不過關,總歸還是會露出馬腳的。“消費苦難”更像是輿論對于聚焦相關話題影片質量界定的定義。質量過硬,符合預期,就不會有相關聲音,但是如果相反,就會受到輿論很大的反感,這也是《我不是藥神》成功而《逆行人生》的口碑下跌?

OK,說回到《小小的我》,這部片,在我看來,很有誠意,也很克制,甚至對于煽情的避免有種導演的刻意為之,不希望大家去憐憫那個沒被關注到的群體,不隻是那三袋米面油。在我看來,并不消費苦難。他們,是患有疾病的正常人。

作為以前從沒看到過的銀幕形象,四字也诠釋的很好,現如今娛樂圈确實烏煙瘴氣,什麼牛鬼蛇神都有,好在至少拿作品說話,最有說服力。那幾個大特寫怼臉上,沒有配樂,純靠演,确實有被震住,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