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題的這個問題,相信每個人多少都曾經在自己的腦海中假想過吧。

尤其是某幾個末日論特别盛行的年份,例如新千年之交時諾查丹瑪斯預言的1999年世界末日,和瑪雅星曆裡的2012年世界末日,這樣的假想更是普遍。

1999年時,我還是個隻會玩泥巴的小學生,那會兒也毫無互聯網的概念,沒有什麼輿論炒作,所以我對千禧年和世界末日什麼的毫不關心,唯一還有印象的是當時新聞報紙一直在宣傳“千年蟲”會對全球電腦系統造成的重大影響,第二年六一兒童節時央視還出了一部《千年蟲》的動畫片,然後就再沒有什麼下文了。

到了2012年,互聯網的發達讓所有真假半參的信息能一夜間傳遍世界,關于末日的各種言論一時間風生水起,大有市場。再加上艾默裡奇導演的那部末世災難片《2012》的推波助瀾,無數人都在明裡暗裡認真讨論關于如何度過地球末日的話題。

...
《2012》電影海報

我還記得當年網上各種牛鬼蛇神橫行的圖景,比如百度貼吧裡2012吧的網友們煞有其事地捕風捉影,從各種新聞信息、高層言論裡拼湊出世界各國确實有在建造末日方舟、逃生飛船之類的計劃;UFO、毀滅地球的小行星、各種地攤文學裡的世界未解之謎,什麼雙魚玉佩、51區、北緯30度之類的重新被翻出來大加讨論;當時隻要有什麼世界名人突然去世了,比如邁克傑克遜、喬布斯,網友們一定會在新聞下說一句“他其實沒死,隻是拿到方舟的船票先上船了。”……簡直魔怔。

2012年12月21日,冬至,預言裡世界末日的那天,是個尋常無奇的星期五。上班時同事還會開幾句玩笑,說今天就要末日了,晚上記得吃頓好的之類的,但顯然沒有人會把這事認真地放在心上,我當然也是,畢竟天空沒有隕星飛落的異兆,黃石火山也沒有噴發,新聞裡在播報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世界如常,一片祥和。

那天後來是怎麼度過的,細節我已經忘了,隻是還記得第二天早上醒來,當我發現世界并沒有被毀滅時,心裡居然會感到有一點點莫名其妙的失落。

之後我想了一下,使我失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為我有什麼“毀滅吧,累了”的厭世心理或負面傾向。而是我大概原本以為自己是有可能見證地球盡頭的傳奇一代人,加上世界末日這種人人生而平等的終極壯觀死法聽起來就很酷炫不是嗎?

...

沒能看見幾千米高的海嘯淹沒陸地、或是巨大的小行星從天而降這種吊炸天壯景的人生,最後隻能老老實實地讀書升學、上一輩子班,按部就班結婚生小孩,然後因為什麼治不好的病在醫院裡挂掉,想想就無聊。

好在還有電影,于是我們擁有了體驗無數種人生的可能性。

《不要擡頭》這部電影就是那種我設想過許多次,人們會如何迎接世界末日到來的電影。

故事其實很老套,一對天文學家(小李子和大表姐)某天發現了一顆巨大的彗星朝着地球方向急襲而來,這顆體積比珠穆朗瑪峰還大的小行星将在六個月後正面撞擊地球,字面意義上的摧毀地球上所有生靈。電影描述的就是知曉了末日将至的信息後,世界人民的衆生相。

...

一般這類末世災難片的後續展開,通常都會比較嚴肅和主旋律了,例如全球人民放下成見、齊心協力展開拯救地球大行動,主角個人英雄主義式發揮,成功挽救人類于一線間……要麼沒能完全拯救成功,也會渲染一下末世裡人們面對災難時的絕望與感動圖景,總之災難片的套路就那些,大家懂的都懂(羅蘭艾默裡奇,我說的就是你,不過他的新片《月球墜落》似乎已然撲街了~)。

但顯然曾經是SNL這檔大熱綜藝節目編劇,擅長挖苦諷刺各種社會現象、名人名流的本片導演亞當·麥凱拍《不要擡頭》這部電影就是為了不走尋常路而來。

...

黑色幽默、反套路、諷刺時政……各種要素之下,這部電影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被社交網絡、媒體和政治立場綁架的荒誕美國……哦,不對,反觀疫情這兩年來世界的種種怪狀,似乎又讓人覺得這樣的荒誕才無限接近于真實——

在世界末日這麼重大的要事面前,梅姨扮演的美帝總統(AKA女版川普)更關心的是中期選舉結果;擔任白宮幕僚長的關系戶親兒子每次公衆演說時都在不加掩飾地大發一些富人至上的厥詞;比起地球末日,社交網絡更關心明星分手複合這類沒有營養的八卦;神神叨叨的科技公司巨頭用算法和各種無孔不入的個人隐私監控着所有人;全地球人都在看着的直播,要用核彈炸了小行星偏離軌道拯救地球的英雄壯舉,結果火箭飛到一半就忽然就調頭了;利用末日熱點來漲粉帶貨的網紅,無所不在的MEME、玩梗和表情包……也難怪兩個主角都會在電視節目上先後失控發飙,怒斥這個荒謬的世界怎麼了?

...

所以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

也沒怎麼,電影裡鬧劇一樣的世界,其實就是我們所在的真實世界。

隻不過沒有“行星殺手”,世界末日也還沒那麼快到來罷了。

一樣的離譜,一樣的糟糕,一樣的所有人都沉浸在無數爆炸式洶湧而來的、好的壞的碎片洪流裡頭各自封閉的信息繭房裡自娛自樂、惶惶度日、不知目的與意義、娛樂至死的時代。

環顧疫情陰影籠罩下的全球,這世界的每一天,這裡那裡,都在發生種種不可思議的見聞,有的不可說,有的隻能隔岸觀火,作為看客隻會覺得無關痛癢,對新聞裡的數字愈發的變得不敏感。電影裡總統号召民衆在滅世隕石降臨之前做個埋在沙地裡的鴕鳥——Don't look up,看不到就等于沒發生,而現實不也是如此嗎?無論在哪裡,最簡單有效的公關方法就是捂住大家的嘴巴和眼睛,反正在暴雪真正崩塌到自己身上的那一刻之前,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會置身事外,世界永遠太平。

唉,扯遠了,還是說回電影吧。

所以,對于這部電影玩世不恭而質感真實的調性,犀利及反常規的表達方式,我還是挺喜歡的,有種之前看《傲骨之戰》這部美劇後幾季那種真真假假混合在一起的奇妙味道。

剪輯和攝影尤其出色,電影裡穿插了許多類似于BBC自然紀錄片的動物鏡頭,鲸魚、北極熊、爬行的昆蟲們……和影片中浮躁荒誕的人類行為相比,地球上的其他生靈顯得尤為和諧。

本片開播前,最受人關注的當然是這部電影的卡司了。

...

網飛爸爸果然有錢,各路好萊塢影帝影後巨星頂流都來了,隻是巨星雖多卻不一定有用(就像這賽季的湖人隊或者籃網隊一樣),看完全片我也隻對小李子(現在應該叫老李子了)和那位氣質上多少有點神神棍棍的BATH老闆印象比較深刻,大表姐的表現過于平庸,梅姨略顯浮誇,美隊就跑了個龍套,A妹唱的歌害挺好聽,至于甜茶……他的顔是真的要崩了吧?反正我第一眼是真沒認出來。

萊昂納多随着年紀漸長,演技和台詞功力真的越來越強,雖然有人可能還是會嫌棄他那一套總是額上青筋突然暴起、歇斯底裡一頓吼的表演風格,但至少在這部電影裡,他的種種情緒與收放的演出都讓人充滿代入感。

...

我很喜歡他停車站在街頭,看着漫天夜空星海中,那顆帶來一切終結的彗星時在電話裡說“它是那麼讓人恐懼,又那麼美麗,不是嗎?”時的溫柔流露。

作為天文學家的蘭德爾博士,知曉自己将死在自己最熱愛的天文星體裡,死在經由自己計算得出的準确科學數據裡,我相信在某個刹那,他應該會覺得這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加浪漫而完美的死法了吧。

劉慈欣的小說《朝聞道》中,許多科學家僅僅為了追求一個答案的真相不惜身死也無遺憾,那樣的心境大概與蘭德爾注視着彗星時的差不多——朝聞道,夕死可矣。

如果要我說,對于這部電影還有什麼不滿的話,那大概是觀影時總會明顯感受到的一些割裂感。

以天文學家蘭德爾和凱特的視角,你會看到一個雖然荒誕但卻充滿真實沉重壓迫感的末日将至的世界,普通人如何面臨這巨大而不可抵抗的命運,祈禱、慌張、不知所措,最後在家人朋友的團聚中以釋懷和平的方式迎來終結,談不上有太多喜劇的成分。

...

而從女總統和BATH老總那夥人的視角出發,這部電影俨然就是一出無厘頭鬧劇,還有各種相當不科學、隻為了喜劇效果的橋段:人類連顆小行星都對付不了,卻擁有了冷凍艙、并可以飛到幾光年外其他類地行星的航天技術?這誰信啊。

...

還有彩蛋裡全人類滅絕後,居然還能存活的總統家傻兒子,第一時間自拍發網上去,然後女總統被外星不明生物咬死的滑稽場面……在觀衆剛剛經曆了嚴肅、感動的末日浩劫畫面後,再看到這幾幕,真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

雖然這部電影标榜着是黑色喜劇,本身的基調就很荒誕不羁,但這幾個弱智展開既不諷刺什麼,也讓全片的劇情變得不合理,隻是為了營造一些低級趣味的笑點,僅就個人而言,真的不是很喜歡這個結局。還不如多花點片長去叙述人類在末日降臨前的各種崩潰行為,在政治、經濟體系崩塌後,各種荒謬的世間百态。

...

說到這個,似乎在各種搞笑類的末日題材作品裡,比如《搞笑漫畫日和》、《瑞克和莫蒂》等等,愚蠢的人類們一旦知道世界要末日了,就開始肆無忌憚地大發神經,滿街裸奔,在公衆場合大搞群(和諧)派對什麼的,真是如出一轍啊。

本片結尾的那一幕(原諒我不能放上截圖)也讓我想到了電影《香水》的結局,狂亂而誇張,也許隻有在道德法規秩序都化為虛無的那一刻,人類第一個念頭就是重新喚起心底身為動物的原始本能,比起圍在桌前吃最後一頓溫馨而傷感的團圓飯,或許這才是人類面對末日降臨時會想要做的事情和真實想法嗎?

...

果然這部電影像網友說的那樣,其實是一部沒有瑞克老爺高科技介入的真人版《瑞克和莫蒂》,百無禁忌地諷刺了各種當代世界怪狀,在無限誇張和虛假的不真實裡,卻又最真實地接近了人性的本質。

如果是你的話,假如知道了地球将在明天,或者六個月後毀滅,你又會怎麼度過這些日子呢?

不妨試着再想一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