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感謝這部電影讓外界了解外交工作,其中關于親情、責任、家國情懷和祖國大愛的部分讓人潸然淚下,演員的表演也有可圈可點之處。我很喜歡老章的那部分,篇幅很短但刻畫很深。但是,從個人角度看并不是一部佳作。
一、首先從普通觀衆角度看:
此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但真實部分隻是利比亞撤僑、國家下決心接回同胞的決心魄力以及影片所傳遞的外交為民、一個都不能少的精神,不是這具體的故事情節-- 問題就在于這些非真實部分的創作不盡如人意,故事講得生硬突兀,很多劇情有點莫名或邏輯不自洽。哈桑的部分雖然也有瑕疵,但是說完整了,也合乎邏輯,但其他的就很多問題,總的說,整部電影從藝術作品角度乏善可陳。
二、從同行視角:
也許是期望高落差大,本想着最近很多主旋律都拍很好(比如能文能武李延年拍得太好了),說不定有驚喜,結果看完對這部電影呈現出的效果挺失望的,對裡面關于宗大偉甯死也不承認反派政權合法性的情節難以理解。如果是我,代入這個身份即領保人員,第一使命是保護同胞生命,事急從權,威逼之下說點什麼未嘗不可,又不是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布會上,作為個人在脅迫下承認了難道這個政權就合法了嗎,難道中國顔面就掃地了?不,如果是我,我會說:政權合法性其實更在人心、在輿論,我承認你可以,可我微不足道、說的話沒有任何作用;但如果你此時秉承人道主義、不傷害我同胞性命,我一定會如實向國際社會陳述這一事實,而且這一定有利于你們的國際形象。
又或者:以金錢、未來合作利益及中國人知恩圖報(算是動亂下的不殺之恩)、守信重諾,同時也會“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等作為籌碼來與對方談判,點明利害關系,即不濫殺無辜,可承諾一定金錢、利益來置換;而殺害無辜會有哪些後果,等等,最終談判成功,平安歸來,這種談判更符合實際、這時候的臨危不懼能言善辯方能顯示外交風采。
以及,最後主角舉起攝像機那段,不如換成上文正面引導:如果你放我同胞平安離開,我可以用手機立刻發社交媒體陳述事實,這對你們的積極影響立竿見影。
私以為,對于這種暴徒,通過威脅來達到目的成功概率很小,大概率隻會激怒對方。談判學的第一要義是目的導向,求同存異,生死關頭抓主要矛盾應該是求生,保護同胞生命。不激怒對方也是求生的基本準則,而劇中反派因為你正義凜然的拒絕而震撼然後心生仁慈,這一點個人覺得邏輯不通。有理有據、正面引導成功概率會比較高。人性相通,而不是因為種族不同就異化對方,偉大的電影都是捕捉人性共通之處,從細微處見真知。
“不幹涉内政原則”沒錯,但用的場合是談判桌上、是正式文件、是大國關系準則,沒有哪條鐵令禁止危難時刻的随機應變,生死關頭怎麼可能如此僵化,談判斡旋等所有外交努力都是服務于最終目的,這個時候的目的就是救人撤離。外交官不應該是隻會念稿子的單一形象,而是能屈能伸,為了完成使命,委屈和風險都可以承受,為了同胞生命,這個時候即便跪地求饒,你會覺得丢了外交官風骨嗎?外交官風骨在于不計個人得失,在于大局為重,在于使命必達。
另關于成朗的人設,可能會存在,但行内幾十年卻沒怎麼見過,在這種場合會跟負責人如此争吵,而且造成軍心不穩、命懸一線,着實令我訝異。入行第一課就是軍訓,作為文裝解放軍,一切行動聽指揮。這一點不是批判,隻是覺得這個人物性格和行為或許不太有代表性。
以上為一家之言。歡迎發表不同意見。
最近讀完一位大使的小說《蹦極》,寫得挺好的,既真實又生動,竊以為,好的故事是有血有肉、有邏輯、有人性、有高光、可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