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這部電影給我帶來了幾大啟發:

1. 這是抽象曆史的具體化的完美的典範。曆史的作品,需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展現在我們面前。不是為了歌頌而歌頌,也不是為了緬懷而緬懷。我們看到的是戰争的慘痛教訓,是戰争死去的人物背後一千八百多個家庭的不幸遭遇。如果僅僅讓我們記住1816這個數字,我們一定渾然不知,如果我們僅僅知道了東極島海域之下潛藏着有八百多具屍體的消息,我們一定無法感同身受。數字絕對不是我們應該記住的,我們應該記住的是這個數字背後的每一滴鮮血,這個坐标所賦予的新的意義,以及坐标背後每一個不一樣的故事。而這部作品,它做到了。

2. 這是政治鬥争之下人性的壯歌。一面是善,一面是惡。這個電影從四個角度探讨了這個事件,力求真實客觀。不論是美方投擲的炸彈,還是日本的屠殺,中國漁民的善良,還是英國戰俘的求生意志,我們看到了所有曆史人物背後的家庭,他們對親人的愛,以及士兵自身以愛為信念的求生意志。然而,我們看到的最多的是人為何是善,卻沒能仔細看到人何以惡。日本人的罪過看上去是不可原諒的,說實話,黑澤教授的回答并沒有讓我滿意。一個專家看上去比任何人都冷漠,那套回答聽上去更像官方的話語,而不是真誠。就連船長的後人都不知曉這件事的發生,我知道裡斯本丸的故事似乎已經在消失了。這個事實是我無法接受的。

3. 這是潛藏着一顆極大悲憫之心的優秀藝術作品。這的确是一部紀錄片,但是它帶來的真實和客觀,以及導演強大的悲憫之心,是我們所有人都為之感動的一件事。我曾看到有網友曾問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不是商業片的電影非要和商業片進行競争?似乎這個問題背後就已經潛藏了這樣一個前提:電影院能播放的隻能是商業片。而這個前提顯然是狹隘的。紀錄片,結合了創新性的藝術特色,還有電影的叙事手法,已經是一個非常具有突破性的行為了。《裡斯本丸》與我們過去所接觸的紀錄片有本質的區别,它并非是官方播出供我們學習使用的紀錄片,而是結合了許多技術領域,例如通過3d的動畫還原事件的畫面,采用視聽的方式讓觀衆沉浸式體驗這個事件,有非常動人的弦樂支撐,在船艙内我們甚至可以聽見士兵們發出的絕唱,還有日本人細細簌簌的咒罵聲。回過頭來,這個紀錄片最讓人感動的是其背後承載着的私人化的叙事手法,承載着導演的私人感情。這些炫酷的技術真正做到了服務于叙事本身,所以我們看上去一點也不無聊,甚至感動到痛哭流涕。我們感受到的不再是後現代藝術的”冷漠“和”孤傲“,而是紀錄片背後”悲憫“的屬于人性的情感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