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童話故事下集》的前兩集,真的覺得這部劇切入點蠻妙的。

以前看過那麼多童話故事,結局就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現實其實很殘忍,因為婚後的生活根本不是童話,而是一地雞毛。女主角宜玲是你、是我、是她,每個女生都能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少女時幻想愛情,長大了被催婚催育,我們以為嫁給愛情之後的人生會很美好,你以為1+1 大于2,但其實1+1還是1,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種,而是兩個人總有一個人要妥協那種。

這劇一開始,宜玲參加朋友孩子的一歲生日宴,場面熱鬧得不行,所有人都圍着孩子誇,宜玲卻站在一旁,手裡拿着香槟,一臉無語。這樣的場景我經曆過,也都能想到接下來就會被一些看似“為了你好”的人問:“你看到别人生娃,不會想生嗎?”

宜玲那句“你參加葬禮就會想去死嗎”完全擊中了我,因為婚姻和生育的壓力像傳染病一樣,讓人無處可逃。社會對女性的期待總是那麼理所當然:到了年紀就該結婚,結了婚就該生娃,生了娃還得考慮二胎。可誰問過我們,這些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宜玲的獨立和清醒讓她在面對催婚催生時顯得格外無奈,她的内心小劇場更是讓我感同身受,可是誰能真正理解我們呢?老公不能,他是既得利益者,婆婆和媽媽也不能,哪怕她們同為女性。明明婚後生活的瑣碎和矛盾她們都懂,可是她們依然迫不及待要讓我們步後塵,不問前路有多崎岖,必須結婚生娃,這樣才不會在人群中顯得“奇怪”。

可是真正奇怪的是什麼呢?是婆婆的無微不至的“照顧”,從早上五點進房間收拾垃圾,到洗衣服時連内褲都要煮一遍,現實中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有所差異,但是帶給我的感受是一樣的。在婆婆眼裡,媳婦永遠都是“外人”。可悲的是,當另一半和劇裡一樣是個媽寶,他會一無所覺,甚至享受其中。婚姻中的女人,似乎總是在妥協。為了家庭和諧,忍下了婆婆的控制;為了夫妻感情,忍下了老公的媽寶行為;為了孩子的未來,忍下了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婚姻帶給女人的,還有什麼呢……

宜玲的婚姻生活充滿了現實的掙紮。她想要搬出去,卻因為學友的猶豫不決而一再拖延;她想要獨立,卻總是被婆婆的控制欲所束縛。王子和公主的關系從最初的甜蜜,到後來的矛盾重重,被婚姻中的現實問題層層包裹起來,苦不堪言。我忍不住代入宜玲的視角去想,我覺得這簡直是一場漫長而孤獨的馬拉松。你以為兩個人一起跑會輕松一些,可現實卻是,對方可能早就躺平了,隻有你一個人在拼命往前跑。

我覺得這部劇非常好,已婚的姐妹可以從中獲得共鳴,未婚的可以打破了對童話結局的美好幻想,清楚地看見婚後生活的真實面貌。這部劇要告訴我們的是“清醒”,是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審視。對于結婚,是我真的想結婚了而結婚的,不是因為周圍的人都結婚了我要結,對于生育,我想生就生,我不想生就不生,所有的選擇都是我做的,我真的希望每一個女人,都能在婚姻中擁有自己的選擇權,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