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什麼?婚姻這個話題其實已經有無數的人寫過了,馬伊琍曾經說:“相愛容易,相守很難,且行且珍惜。”确實是這樣,婚姻生活要是能熬過七年之癢,可以說那就是真愛。因為,現如今的年輕人,多數都在經曆“三年之癢”。

2003年開始,中國離婚率已經連續12年呈遞增狀态,且結婚三年内申請離婚的超過40%。

大家好,我是楓葉飛翔,歡迎大家來到我的電影專欄做客,看盡人世繁華,品味不一樣的煙火,我今天向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婚姻故事》,就是告訴那些即将邁入婚姻或是已經走入婚姻殿堂的人,婚姻路上,成就與遷就的遺憾。

...

《婚姻故事》是一部2019年上映的美國愛情劇情片,由諾亞·鮑姆巴赫執導,斯嘉麗·約翰遜、亞當·德賴弗、勞拉·鄧恩和梅裡特·韋弗主演。故事叙述作為劇作家和舞台導演的查理和他的演員妻子妮可在“東岸到西岸”的分居生活中不得不離婚的故事,暴露出的是無疑是婚姻中的自私、傲慢與偏見。

查理和妮可結婚十年,育有一個八歲的兒子亨利,雖談不上大富大貴,但也算是生活殷實平穩,安居樂業。查理和妮可離婚的導火索,源于妮可獨立意識的覺醒。

...

離婚是妮可提出的,查理一開始并沒放在心上,他自大到認為妮可隻是在自導自演,“她并不是想要什麼發言權,隻是想抱怨一下”罷了。

...

...

查理太大男人主義,自以為是,他自私的性格在與妮可的對話過程中展現的一目了然。難怪妮可無法包容。他根本意識不到事情嚴重性,所以妮可隻好聘請了離婚律師。

俗話說得好刑事律師看到壞人最好的一面,離婚律師看到的是好人最壞的一面,比如電影最後10分鐘的吵架名場面,出發點是對孩子的愛,維護成年人的面子,但最終卻演變成了一場總是翻舊賬、惡語相向的争吵。

...

這場離婚以打官司為開端,夫妻雙方開始争奪孩子的撫養權:為了争奪到孩子的撫養權,夫妻倆竟然公然撕破臉,互相傷害,挑釁對方,把對方的弱點向自己的律師和盤托出,從前相愛和相處的細節,在争奪撫養權的過程中反而成為傷害對方的緻命證據。

這一對曾經相愛的夫妻,在離婚的時候,突然變得非常不理智,竟然以法律的理性标準去衡量對方,審判對方,最終不歡而散。

或許妮可和查理他們剛邁入婚姻的殿堂時,他們是沖着愛情去的,但離婚時,他們就變成了婚姻中的受害者,誰也沒有從中獲益。

離婚是成年人理性思考後的選擇,但是給孩子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離婚對父母來說,或許是走出婚姻圍城,尋找各自幸福的出路。但是,對孩子來說,尚處于身體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期,他還需要一段穩固的親子關系,幫助他建立最核心的安全感。如果最值得信賴的爸爸媽媽分道揚镳,幼小的他,很難面對這一切。所以,有的父母離婚後,孩子身上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變化。不論孩子選擇爸爸還是媽媽,都注定不能享受父母完整的愛,難以得到親生父母的雙重守護,渴望愛和關注的孩子,就容易沒有安全感、缺少幸福感,形成孤僻、自尊感低的性格。孩子對婚姻的理解,最開始源于原生家庭。當父母的關系是美滿、幸福的,孩子就會認為婚姻是好的,産生向往的情緒;當父母婚姻破裂、潦草收場時,孩子就不會信任婚姻,覺得愛情、親情,是容易破碎的。父母離婚後,孩子一下子就有了危機感,開始想着以後跟誰一起生活、住在哪裡、周圍小朋友會不會排斥自己、父母再婚還會不會愛自己等等,孩子對未來産生的迷茫,會導緻他心緒不甯,影響學業。

所以,為孩子着想請父母慎重對待婚姻。尊重理解,是貫徹婚姻全過程的橋梁,隻要有婚姻的存在,就一定有它的影子出現,無尊重和理解的婚姻是注定破産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