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3月8号晚上看的《回廊亭》的點映場,看完之後的整體感覺是将一本并不出衆的小說改成了一個糟糕至極的電影。(并不是說一定要原著精彩和高分影視作品才可以精彩,比如《阿甘正傳》)整部電影看完之後唯二的亮點在于劉敏濤的演技,尤其是結尾的那場在監獄裡的哭戲層次分明且自然流暢,以及前半段的一場藏屍戲在整部電影中算是較有張力,也将喜劇與緊張感做了一定的結合,雖然稱不上多麼驚豔但是與整部電影 隻說不做的叙事方式相比已經是做的不錯的地方了。

說完了為數不多的優點之後,重點來探讨一下為什麼這部電影隻說不做,以及為什麼标題中電影二字是加1着引号的。

一.重講述而輕演繹

電影作為一門視聽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應當是兩者相輔相成,優秀的創作者可以隻用視覺叙事,或者将電影中人物的叙述做的獨具特色,比如《怦然心動》中男女主角的内心獨白一樣,不僅沒有剝奪視覺演繹的精彩程度,反而将風格與獨特的叙事方式注入其中。但是在《回廊亭》中這些講述的成分成為了為視覺演繹與劇本創作偷懶的工具,影片中大量使用了人物講述和日記形式的旁白,以及人物的内心獨白,但是這樣的做法并沒有起到使影片的叙事風格化,反而使得視覺演繹成為了被講述推着走的輔助工具,觀影過程中觀衆的聽到的信息大過了觀衆看到的信息,仿佛是一部有着視覺輔助的廣播劇,哪怕不看熒幕上的畫面也可以了解故事的全部發展,以及人物的當下的所思所想。為什麼用所思所想而不是情感轉變,因為影片中基本上沒有太大的人物曲線,一些人物是工具作用,這個在一些懸疑故事中其實并不少見,比如《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衆角色等。但是作為電影中的演員起碼得演出其中的層次,而《回廊亭》中除了劉敏濤外其他演員的演技模版化嚴重,尤其以高家衆人為代表,從開始到他們草草了事的退場每個人物的表演和設定沒有基本沒有層次與變化,摳搜的二哥和懦弱的三弟,人渣的毒蟲和婊裡婊氣的二嫂沒有人設的反轉更沒有情感的變化,也就談不上什麼正或者負的人物曲線。不過這些人物在表演方面或多或少都起碼在表演,不像任素汐從頭到尾基本上一個表情,内心活動全靠獨白和日記旁白,結尾還要強行正能量一把,從任素汐在影片中的表演上根本看不出任何情感的波動,冷面表演不等于一個表情,同樣是哭戲劉敏濤結尾監獄裡裡短暫的哭戲和任素汐結尾靠着内心獨白的流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證明了好的表演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和輔助形式就可以讓觀衆了解到角色的内心。總之講述并沒有使表演郁滞相結合從而更上一層樓,反而是人物塑造與表演方面的偷懶。

二.被動大過主動

懸疑犯罪類的影片大概來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與主角一起進入謎團揭秘式的呈現,比如《禁閉島》《無人生還》《七宗罪》《控方證人》等,另一種是在故事開始或第一階段左右就大概知道了真想,主角引領觀衆了解背後的情況,比如《利刃出鞘》《告白》等。但是《回廊亭》處于兩者都沒有太達到的領域,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影片中在刻意隐瞞以及沒有展現任何值得回味和推敲的細節,與觀衆形成了信息的嚴重不對等,使得觀衆在觀影過程中是被動的接受講述的結論而沒有視覺捕捉到熒幕上這一結論埋下的伏筆與抽絲剝繭的過程。每一次的所謂轉折都毫無鋪墊大部分直接通過人物的講述,尤其是劉敏濤的角色動機和揭露,全部都靠她自己口述,而且影片中的每個人物揭露都是如此,毒蟲揭露完就沒了,然後高家就和他一起草草退場,劉敏濤揭露完就被帶走了,仿佛讓他們口述就是為了讓他們的故事快點結束,以及劉敏濤劇中兒子杜宇莫名其妙的人物發展,其中充滿了bug還有邏輯問題,這裡我就不多贅述了,大家看完的應該和我感覺一樣,這個人物已經不是留白了,留白是講清楚之後留有空間,而不是杜宇這樣全是空間和雞湯的設置。同時周律師和葉彤是一個人真的可以一眼看出,無論是外表,還是周律師選擇讀日記的選擇,但是導演仿佛覺得這是什麼驚天逆轉還要通過傷痕和劉敏濤的口述來告訴觀衆。并且劉敏濤會反轉也肯定在一大部分觀衆那裡不是什麼驚奇的事情。影片的大多數都是為了反轉而硬反轉,是一種通知式而不是回味式的反轉,完全沒有《第六感》在經過鋪墊後的反轉來的瞠目結舌。最終這種模式形成觀衆是被推着走,而不是探索真想或者原因的觀影模式,也暴露出創作者對于情節以及懸疑感制造的編排功力不足與偷懶。

綜上所述,《回廊亭》是一部偷懶且誠意不足的影片,個人認為國産電影需要鼓勵但在面對這種影片時更需要的是毫無遮掩的批評,這也是我第一次發表影評,如果有說的不對或者欠缺的地方還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有什麼想溝通的也可以禮貌評論或者私信,切勿有你行你上之類的無腦言論,藝術理論中就有藝術評價與批評的概念,影評也屬于其中的範疇,影評當然是以我的主觀感覺為主如有不同指出請大家文明地暢所欲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