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滿意足地看完《九重紫》大結局了。

優秀的古言作品講究用詞含蓄、古韻悠長,洞察人生無常、宿命輪回,彰顯經世智慧、佛學意境。對電視劇,我們往往要求它輕快通俗,一旦基調定得太僵,就會陷入觀衆緣受限的境地。如果将情愛作為故事的外殼,又想于内凝練并升華中華傳統文化,就非常考驗作者、編劇、導演的功力。就比如台詞,不能太佶屈聱牙,但也不能總用大白話,再比如劇情推進,平鋪直叙很呆,最好是在剪輯上玩點花樣,适當加入意識流就更好了。

《九重紫》正是具有很強的文化張力,展現出豐富的文化沉澱,囊括了昆曲、詩詞、針灸、皮影戲、傩戲面具、傳統節日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大量引用詩經尚書、張九齡溫庭筠李商隐白居易等人的詩句,顯得逼格很高,但也不是在裝逼,而是恰到好處地推進情節、表達情感。很喜歡這種藏而不露的情節,比如宋墨在窦昭被挾持的時候暗示她,來年吊一曲《樓台會》,點出“英台并非女兒身,緣何身上有環痕”,正是要射耳環制敵的意思,真是十分巧妙。本科期間曾做過和昆曲有關的科研項目,因此了解《羅衫記》和《千忠戮》,前者是男女主初次會面,狐面謎燈,互為因果;後者是全劇開篇,以明初靖難之役為主題,和佞臣持刀(第一世的男主)貴胄自刎的凄慘景象相映襯,質感拉滿。

《昭世錄》類似于重生世界的話本,在人物判詞上下了功夫。記得第一次接觸到 “判詞” 這個概念是紅樓夢,也包括 “表字” ,當時對于“颦颦” 就感到很震撼。一語雙關是漢語獨特的魅力。“銀刀直斬青天上,烏盡弓藏滿頭霜。鳴镝飲血空餘恨,難雪冤仇起蕭牆”,這是宋墨的判詞。表字也很有的說,宋墨字硯堂, 窦昭字壽姑,窦昭和眼線聯絡總是用砸開硯台取紙條的方式,我認為這是隐喻,碎硯則見光,見光則壽也。墨通氣血,筋骨重塑,胸點溝壑,天理昭然。仙品!

導演是拍攝短劇出身,基本沒有廢話,整體節奏很快,争分奪秒地留下每個角色的人生鏡頭,甚至在屋檐下躲雨的肥肥的麻雀都很有氛圍感。雨和雪是《九重紫》中最多出現的空鏡素材,轉場的設計也很有意蘊,這是完全寫不完的。光影也很有講究,十分雅緻!用鏡頭傳達語言,有種不把觀衆當成傻瓜的留白美。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栖霞重現藏畫場景,屋外大雪紛飛,屋内鵝毛飄零,主仆一門之隔。

其他印象深刻的畫面:【太子赴死】【窦明撲蝶】【素蘭拔刀】【邬閣老爺孫争執】【宋墨窦昭隔空牽手】【雨夜托孤】【窦明死的時候她媽媽正在殺人她老公在喝酒的三重畫面交疊】【年輕的舅舅和小宋墨回憶穿插交錯】等。每次看到小宋墨就很好哭,昔日頑皮的稚童已經成長為國之股肱,而成邊的大帥已經化作一杯黃土。

配角的故事線也都很有意思,比如窦老五和長公主的故事,死前弓箭陣相護,逾矩的擁抱和意味悠長的告别。再比如死前替丈夫解除毒誓的窦明,一生在惶恐和期待中苦苦掙紮,肩不能扛的丈夫卻在她死後,于悲戚的黃粱一夢中溘然長逝。比如對丈夫失望的萬皇後,在渴望權力的圖謀中,雖然戕害無辜百姓官員,但也展現出反抗三綱五常和父權壓迫的勇氣。能感受到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行事邏輯和性格特征,但是最後又完成了是非對錯的統一,能夠自圓其說。

雖然權謀部分有些單薄,反轉沒有那麼經得起推敲,但是整體來看瑕不掩瑜,不必苛責!這其實已經很不錯了好吧!打低分的我認為還是太壞了,導演真的很真誠很用心了,才華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宋翰我就不說了,我不太喜歡這個奸生子,我對苗安素的奇怪行為也表示不解,不喜歡這對強制愛交錯愛。可能是因為宋翰差點帥氣,那麼苗安素的網紅妝也比較出戲。由此可見我是個庸俗的顔控,真是不好意思。男女主蠻好看的。

李昀銳與宋墨角色的契合度極高,他的氣質很特别,有書生的溫潤,還有将軍的體魄,智者的沉敏,當年袁善見我就很欣賞。孟子義也很會演,演出非常聰明的樣子(平時是可可愛愛的嬌憨樣子)我看過她演的雷純和梅超風,都很令人驚豔。演技的話孟子義更好,但是李昀銳微表情的設計是很不錯的,大開大合的情緒戲可以再磨練磨練。

孟子義和李昀銳是牡丹與翠竹,相得益彰,二人的氣場分别在美玉和利刃之間自如切換。很配,請求二搭,如果二人能結婚就更好了!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鈎。花滿渚,酒滿瓯,萬頃波中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