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刷了兩遍,有很多展現女性力量的高光時刻,很有感觸。
該電影是由意大利女演員寶拉·柯特萊西(Paola Cortellesi)自編自導自演的,也是她由演員過渡到導演的首部長作,同時還是2023年意大利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
在這部影片中有很多刷新我對女性認知的地方,扭轉了一些我對女性自身的偏見和女性為“弱勢群體”的看法,
讓我對女性也對自己改觀很多,也讓我更能理解了我的母親以及身邊生活的許多的人。

影片是黑白畫質,時代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二戰後的意大利羅馬,講述了主人公迪莉娅,和家人一起住在羅馬貧民街區的半地下室的日常生活。
開篇是以女主人公向丈夫問候“早上好”反被丈夫打以一巴掌回應奠定了全篇為家暴題材的基調。
從女主人公清晨起床忙碌家庭早餐開始,可以看到作為女性的處境是非常底層和艱難的。
她身為這個家中的母親、妻子、女主人,一家子的早餐都是她做的,這個餐桌上卻沒有她的一席之地。
甚至在女兒的訂婚宴上能否坐下來吃飯都要看身邊丈夫的眼色,可見在這個時代的女性是沒有自己可以自主支配生活的權利的。
不僅如此,女主還要照顧着面色兇狠、惡言惡語還時不時性騷擾自己病癱在榻的公公。

視角來到女主提包出門上街的場景,迪莉娅過街時撿到了一位黑人美國士兵的全家照,
對方對她感激不已一直問着她的名字想要日後能夠報答她,臨别時還特别贈予巧克力表示感謝。
在這一場景我看到了女主作為女性的一種心思上的細膩。
是她注意到了地上掉落的照片,也注意到了都是黑人,細心觀察後找出士兵中唯一的一位黑人物歸原主。
之後并耐心傾聽對方講述起自己的家庭,對家裡人的思念…
都可以感受到兩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感情流露,有關于人與人之間與陌生人之間真摯、善良的感情。
後來女主在回家途中遇到了自己的初戀情人,兩人共同享受着巧克力品嘗着從前愛情的甜蜜,
伴随着音樂響起鏡頭環繞着兩人仿佛回到了兒時少年期青春談戀愛時的美好時光。

回到家中,當她拿出巧克力正與家人分享時,因丈夫的猜忌對她冠以“蕩婦”這一子虛烏有的罵名并公而堂之的施以暴行。
這即将到來的血雨腥風對家中的孩子來說也早已司空見慣,回屋避讓獨留給夫妻二人上演一段怪誕驚悚的雙人華爾茲。
事後兩人會像無事發生一般,丈夫會穿戴整齊整裝待發的讓妻子噴上香水準備出門嫖妓,而妻子卻毫無怨言。
家中的女兒對于媽媽的忍氣吞聲憤懑不已,她質問母親為何不逃跑,為什麼要一直忍受?迪莉娅怅然若失般的自問自答道:“又能逃去哪兒呢”。
是啊,在這個國家,女性沒有話語權被視為男性資源/财産/所有物的時代,她是難以掙脫出這個牢籠,這個命運。
有社會,有國家規勸教導你什麼是女人,什麼是母親。
在這我想到了之前看的電視劇《父母愛情》中的片段,影片已經接近尾聲來到兩主人公的暮年時期。
安傑抱怨着自己現在每天忙着帶孫子做飯過的像個老媽子不如葛美霞有時間跳廣場舞還可以舞舞劍滋潤自在。
江德福在一旁說安傑身在福中不知福,說她現在抱孫子做飯伺候老爺子過的是女人最好的日子。
看到這兒我不禁笑了,女人最好的日子什麼時候需要一個男人說了?
一個從男人口中說出的女人最好的日子能算是什麼女人最好的日子?那不過是男人眼中最好的女人應該過的日子。
但,哪有什麼應該?那不過是男人最需要的罷了。
用冠冕堂皇的口吻掩飾着自己内心源源不斷膨脹的欲望和渴求,稍有現實的不如意了會拿女人,
拿自己的妻子拳打腳踢作為情緒的發洩口,指責是對方的錯還一副趾高氣揚理所當然的樣子。
我就奇怪了這些話為什麼就不能從一個女人口中說出什麼是最好的日子,倒是男人說起來頭頭是道的。
這一段讓我非常有感觸,看到這段母女對話我似乎一下子也理解了我的母親。
我的媽媽在我小時候也曾如迪莉娅所遭受的一般時不時面臨着丈夫一言不合的暴力行徑,她也曾想過離開。
但在我眼中看來就是她要抛棄我離開,當然她也并沒有這樣做,
雖不是有意為之但也還是給我心中留下了不小的創傷,我感受到了非常的憤懑、委屈和悲傷,有時也會埋怨她。
可我又有什麼資格,什麼角度,什麼立場,如此控訴/聲讨/批判她呢?
我即不曾經曆過她所經曆的,也不知道她所面對的,更難體會到她所遭遇和面臨的處境,我又有什麼身份再去指責或者埋怨她呢?
一瞬間我的内心釋然了許多,也一下子平等的理解了世間很多的人。
對于他們就如我的母親一樣,我是沒有任何資格評論或者評判ta的,如果有的話,也不過是在自我的角度上。
還有一段印象深刻的母女兩人的對話。
當迪莉娅敏銳的警覺到女兒瑪塞拉的未婚夫有如丈夫一般的暴力傾向,女兒很可能會重蹈覆轍時,
迪莉娅想要勸說女兒重新選擇認真考慮婚姻這一人生大事。
但,在自己的婚姻面前實在是毫無說服力,被女兒一句“畢竟你這麼會選”給噎住。
看着這兩人的對話我發現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兩個人的交流,看似是在說給對方聽,但也不過是在自說自話罷了。
此時的女兒瑪塞拉重合于彼時迪莉娅還未結婚時的少女時期,而此時的迪莉娅在也恍如女兒瑪塞拉肉眼可見的婚後未來。
兩者不過是互為鏡像相互透過對方照見自己自我的一個鏡面,
你始終是在跟自己對話,而對方的每一句應答也不過是在時空注視之下久久的一個回音。
這是其中最為震撼的一個場景,在家中一直忍氣吞聲、唯唯諾諾、小心翼翼的迪莉娅一改往昔,
為了讓女兒不再嫁給有暴力傾向且預計婚後不讓她外出工作的未婚夫,她拜托先前遇到的美國士兵幫她炸毀女兒未婚夫家的咖啡館。
在這個爆破的畫面,我看到了女性的果敢、勇氣、擔當和勢若破竹般的女性力量。
我以前一直認為女性是柔弱、感性、弱勢群體、需要保護的代名詞,
但,這些都是我以為的女性,現在我發現不是這樣的。
她們雖柔弱但并不代表她們無用,她們雖感性但不代表她們不具有智慧和遠見,
她們有的力量從來都不是用來攻擊、欺侮、傷害他人的武器,是保護,是相信,是堅守;
是如大地一般厚德載物默默承擔着一切默默付出包容且無私不求回報,
是安穩如大地般承載/托舉着你的情感和需求,你有所呼必有所應。
當影片結尾處女兒跑過來給媽媽送上選票的那一刻,也很讓我動容。
我看到了的是無言的支持,全然的理解,深深的信任和人類之間的共鳴。
當迪莉娅站在台上閉着嘴巴高聲對着台下的女兒放聲歌唱,兩人相視一笑時,
我看到了的是一種不用言語的惺惺相惜,一種生命之間交互的扶持,
一種屬于人類之間最為真摯、美好的感情在我心底漫延開來,
我感受到了女性力量的深深滋養。
以此篇敬自由,敬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