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就看了《關于》的點映,觀影中途一度被徐帆的演技帶動,嫌棄自己不争氣的淚腺。演員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并不能掩蓋這部電影劇情本身的問題,它呈現了中國傳統家庭中常見的矛盾,刻畫了一位無私奉獻的經典母親形象,然而由于影片中的矛盾主要靠偉大的母親身患癌症來解決,使得無論是劇情的推進還是人物的刻畫,都不是那麼讓人信服。

(以下有劇透)

一、毫無新意的親密關系矛盾

影片開頭是常見的兵荒馬亂的早上,季佩珍家務之餘偶然瞥見了氣象觀測的白氣球。但無論是她看見氣球的欣喜,還是做飯打掃照顧婆婆的忙亂,丈夫李文舫都視若無睹。“家裡醬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一下”說的就是這種了吧。之後季佩珍查出癌症,李文舫才在同事面前愧疚:那麼疼她居然忍了這麼久。随着劇情推進我們甚至了解到季佩珍結婚生子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犧牲了自己的夢想的。在結婚之初季佩珍和李文舫也有過相知相惜的幸福時光,但愛情早已被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雞毛蒜皮消耗殆盡,或者說李文舫的愛情被消耗殆盡,直到妻子得了絕症才被喚醒——合理,但不是那麼合理。甚至難免會讓觀衆惡毒地想,如果季佩珍被治好了,李文舫可能就又是老樣子了。李文舫在妻子病重後試圖照顧老年癡呆的母親,沒多久便失去耐心發火,便是個最好的佐證,對親媽尚且如此,對妻子能理解寬容到哪裡去呢?

同理可見于親子矛盾。季佩珍和李小美最大的沖突點在于“她逃 她追 她插翅難飛”(不是)。打電話,翻垃圾桶,讓成年女兒表演節目,季佩珍插手着女兒的一切。從片名就能知道,親子關系是影片刻畫的重點,能看出導演在化解親子矛盾劇情上的努力,但這努力仍受限于中國家庭的傳統觀念——我都是為你好。李小美在中後期的一次爆發尤其真實,得知季佩珍得癌症之後李小美就開始逐漸學着和母親和平相處了,但季佩珍擅自找李小美男朋友談話一事仍讓李小美情緒失控,對于小美的崩潰,季佩珍同樣歇斯底裡:“我是你媽!”徐帆的演技确實很打動人,這句台詞也确實經典,多少人在現實中責怪父母管得太寬的時候會被“我是你爸/媽”一句話給打回來。但為人父母便天然具有掌控孩子一切的權力嗎?我不理解。

姐弟矛盾的刻畫就更單薄了,也是受限于篇幅,觀衆隻能獲知兩人主要的矛盾事件在于季佩珍當年送季佩奇去戒毒所,以及季佩珍背着弟弟偷偷把父母的房子賣了也沒給弟弟錢。從這兩點來看,但凡季佩奇是個正經成年人,他都不該跟姐姐鬧到如此地步。最後恩怨化解的也很突兀,大年夜李小美找季佩奇一頓嘴炮,季佩奇在街上抽了根煙,想通了。

可以看出,以上三種矛盾最終化解的主要推手就是季佩珍患癌。如果不是季佩珍重病,丈夫李文舫不會意識到她在家裡做了那麼多活兒,長期以來忍受着非人地病痛折磨;女兒李小美意識不到媽媽管她是因為愛,是對她好;弟弟季佩奇意識不到姐姐的嚴苛是因為想讓他改過自新。

二、毫無突破的母親形象

影片中季佩珍和李小美的關系轉變最讓我無法理解。或許在導演和編劇眼裡,在那些父母眼裡,一切都和諧圓滿了。但可能由于為人子女占了我迄今為止生命中的絕大部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我認為母子關系的矛盾依舊橫亘在那裡,季佩珍還是那個控制欲超強的母親,隻是李小美退讓了。親子關系問題解決了嗎?沒有,當然,我們可以說好聽點,李小美理解了這位偉大的母親。

影片最後仍然在努力刻畫一個無私奉獻的母親形象,就像所有的國産親情片一樣,母親,就是一個家庭單位裡最光輝動人的符号。自從放棄參加南極科考隊之後,少女季佩珍就死去了,此後她是一個偉大而隐忍的母親。她的生命再次鮮活起來,卻是多年後患病住院時日無多之時,和病友深夜出逃吃火鍋喝白酒,這時她就是季佩珍,隻是季佩珍,不是誰的妻子、兒媳、姐姐或母親。

影片中觀測氣象的白氣球,以及對季佩珍理想的刻畫,一開始是讓我抱有期待的,我以為它會講一個“所有母親都曾是少女,媽媽首先是她自己然後才是媽媽”的故事。它講了,但沒完全講。當季佩珍回答李小美“一輩子都為别人而活值得嗎”的問題時,導演似乎是想在母親形象刻畫上突破一點兒東西,他借季佩珍之口說,自己覺得值,但是希望女兒李小美為自己而活。

可惜,這個“為自己而活”由于缺乏鋪陳而顯得有些玩笑,李小美最終選擇去南極科考隊做記者,與其說是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路,不如說是母親季佩珍的理想延續。李小美身上有揮之不去的季佩珍的影子,誰知道她将來會不會是下一個季佩珍呢?

國産親情電影,大多數還是隻能靠死亡來推進劇情,化解矛盾,賺取廉價的眼淚,很難看到對親密關系的深刻探讨。死亡隻是拿來煽情的工具,在必要時強行推動劇情發展。

三、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親情片

同類電影做的最好的,在我有限的觀影記錄裡是《尋夢環遊記》,它探讨了親情、親密關系與死亡,觀衆的淚水是出于感動而非煽情。兒子乃至全家人對高祖父的理解是建立在追尋高祖父的人生軌迹,探明真相的基礎上的,和解順理成章。

拿《關于》和《尋夢環遊記》比跨度大到讓人感覺他們根本不應該出現在同一行字,那還有個例子《你好,李煥英》,今年年初的賀歲片。《李煥英》單論影片質量的大概在七分左右,主創人員的真誠可以再加一分。這部電影讨巧的地方在于,它沒有花大量的篇幅去刻畫母女間的矛盾,自然矛盾的化解就不是個難事。賈曉玲與李煥英的母女矛盾僅僅是女兒自認為沒能成為媽媽的驕傲而感到後悔,想要把最好的給母親,而母親要告訴女兒,自己覺得好就是最好的。這一主題通過賈曉玲的穿越得到了很好的闡釋,雖然影片也有些刻意煽情之嫌,但從主線來說是沒有問題的。

而《關于》前面花了很大的篇幅刻畫矛盾,後面就靠“季佩珍得癌症”來喚醒所有人的愧疚感,矛盾其實仍然存在。影片試圖化解親子關系矛盾,但顯然最後那句“我是你媽”說明矛盾的核心,母親控制欲太強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半分改變。雖然不少網友表示這是一大催淚點。

好的電影你看的時候會流淚,回想起來是滿腔的感動。而這部電影,走出影院的時候我已經開始嫌棄自己不争氣的淚腺了,撇開劇情、邏輯、人設等等不談,徐帆老師的演技确實催人淚下,可也僅此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