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在初二時寫的一篇作文的選段。

附一則故事,與影片有點聯系。
我的奶奶的父親原先是一家自行車廠的老闆,家境很還算富裕吧。但是因為“文化大革命”,被打倒成為“資本家”,工廠也被充公。他被發配到一家工廠做一名工人,因為成分不好,期間有不少紅衛兵來家裡騷擾。
當時正值“知青下鄉運動”,我的奶奶是最早的一批知青,于1964年從青島城區被下放到XX的一個農村内。父親說,奶奶很讨厭XXX,讨厭“文化大革命”,讨厭他的政策。
在農村的生活很苦,知青們也并沒有像我想象的親如一家。大家都是各自管好各自的事,并未有太多交集。但是他們之前老知青們确實會在一起聚會,不過現在有很多人都去世了。但是還好,當時有政策給予補貼,奶奶每個月能領到一筆錢。我的奶奶算是幸運兒,她聽說有些“資本家”被分配到新疆去,晚上天冷了隻能蜷縮在土洞裡。
随着時間的流逝,到了1979年,知青們都按政策離開了,最後隻剩下我的奶奶一個人,因為“成分不好”留了下來。每天夜裡,集體宿舍裡空蕩蕩的, 隻有我奶奶一個人縮在被子裡。奶奶最終還是待不住了,便不顧父親的命令讓她等着,經人說媒,遇見了我的爺爺。當時我爺爺在軍隊裡當班長,按理說有很光明的未來。當年也有很多人勸阻爺爺,但他還是執意娶了我的奶奶。父親說其實一開始奶奶并沒有真正的愛上爺爺,隻不過是日久生情而已。後來,爺爺原本能有一個不錯的職稱,但因為娶了一個“資本家”,退役分配工作的人讓他去了XX養蠶廠工作。再後來等到所有的知青都能夠返回城市,奶奶卻因為與爺爺結了婚,沒法再回去。從那時開始,她一直待在XX的一個小村子裡,再沒有出去過。期間,我的奶奶因為是家族裡唯一一個與農村人——也就是我的爺爺結婚的,她受盡了家裡很多人的鄙視。我問奶奶,她後不後悔,她想了一會兒,說:“過去的事情都已經過去了,又有什麼用呢?”
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有很多像我奶奶一樣的人,因為時代環境的裹挾而被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現在我的奶奶已經78歲了,我的爺爺也已經76歲,奶奶經常與爺爺因為一點小事鬥嘴急眼,兩個人你論我争,誰也不讓着誰,他們兩個人很少有共同之處,比如爺爺喜歡看《父母愛情》,而奶奶卻讨厭看,因為她已經看了幾百遍了。我小時候以為奶奶爺爺之間沒有什麼真正的愛情,直到看到奶奶在炸魚,爺爺在一旁看着 我才明白他們之間的愛情原來并不是像我原本以為的那樣轟轟烈烈,而是相濡以沫。我發這篇文章也不是為了想證明什麼,也不是想博得同情。網上那些對于《父母愛情》的批評确實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很感謝《父母愛情》。對于我的爺爺奶奶來說,有電視劇能夠表達他們的一生,能讓他們再回憶那段時候不再想起那些糟糕的日子,就已經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