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的概念起源衆說紛纭,一說是手機、平闆、電視屏幕在關閉狀态時的映照出的人類自身,隐喻科技對人類生活的負面影響。另一說是攝影攝像的黑色鏡頭,隐喻媒體或者社交傳播中對人類行為态度的操控。作為本劇的唯一編劇,查理·布魯克在威斯敏斯特大學主修的就是媒體研究,在創作《黑鏡》之前,他的日常工作則是撰寫科技和媒體專欄,因此這兩種解讀都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無論如何,《黑鏡》最初兩季之所以獲得衆多好評,一方面是編劇作為多年的媒體人,對于大衆傳播和科技進步有着極其敏銳的洞察和反思,每一集都聚焦社會議題的核心,直指要害。另一方面,《黑鏡》故事中所設定的未來時空正不斷出現在當下生活中,現實仿佛正不斷應驗《黑鏡》十年前所提出的種種警示。因此《黑鏡》曾經也許隻是一部科幻寓言,而從現在的視角回顧,前兩季可能更像是預言,更加深了《黑鏡》的超前偉大。
所以當快進到第六季的時候,你會由衷地感慨:這TMD是一坨什麼東西?如果要确切描述第六季的感受,那就是點過五次中式蛋炒飯的你,這次送上來的竟然是印度香米炒雞蛋。沒錯,米飯的确是米飯,蛋也的确是蛋,但這兩樣炒在一起并不能叫蛋炒飯啊。首先,第六季已經基本和科技脫鈎,逐漸走向玄幻。誠然第一集的流莓體(Streamberry)大緻還跟未來科技有點關系,但第二集的故事是回溯過去,第三集發生在複古未來的平行宇宙,第四集變成暮光番外,第五集請問我是穿越到了《德爾托羅的珍奇櫃》嗎?其次,故事内容的深度明顯單薄了許多,雖然每一集的時長依然保持在60分鐘左右,但是故事的核心内容不足以支撐長度,單集(除E01和E03外的其他幾集)内充斥着大量低效對話和鏡頭,對于劇情沒有起到足夠的推動作用。再者,也是最緻命的一點是黑鏡已經不夠邏輯自洽了,反轉力度和黑色結局的弱化使得很多結尾收得草率,有一種為了反轉而反轉的乏力感。
有人說這是英劇和美劇的制作思維差異導緻的,也許部分原因的确如此吧。英劇的前期籌備周期較長,劇本的創作過程、打磨周期,本土的制作成本都較美國高出不少。對于一些長盛十多年甚至數十年的劇集而言,因為積累了一部分忠實觀衆和核心演員,成本在漫長的循環制作周期中已經可控;但是對于一些新生劇集,由于觀衆的期待和反響并沒有保證,且英劇并不存在美劇試播集的概念,因此前期的投入風險較大。想要最大程度吸引觀衆,又盡力降低成本風險,傳統劇集制作的基本理念是“短小精悍”、“以小見大”,也就是圍繞一個核心議題,深挖議題周邊的沖突關系,力圖在壓縮周期和成本的前提下盡可能發掘深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發現英劇每一季都隻有草草的6集甚至3集,而下一季則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甚至就此杳無音訊(此處不得不再次cue一下《神夏》)。
此外,作為戲劇産業相當發達的國家,英國的影視劇産業深受戲劇舞台的影響,對于劇本的文本、表演的呈現和演員的處理上有着嚴絲合縫的缜密要求,尤其是對文本台詞的細膩态度達到近乎偏執的要求。而英國一線演員絕大部分出身良好,或受教育程度高,并不是所謂的表演科班出身。因此演技和劇本理解上的多元化層次,恐怕是互聯網大數據思維所無法理解并實踐的。
S03E02的《遊戲測試》中,男主的生命在戴上儀器、開始遊戲前的0.4秒已經戛然而止,而後的一切隻是他的神經系統被儀器刺激産生的一系列漣漪而已,他的精神已被操控,他的肉身早已死亡。同理,真正意義上的《黑鏡》在被網飛買下前的第二季時也已經迎來了自己的終點。在網飛買下了《黑鏡》制作權的那一刻起,《黑鏡》如同戴上儀器的男主,已經成為了一種漣漪。網飛時期的《黑鏡》,在創意、概念和故事線上隻是在重複地進行排列組合。網飛依然在不斷地起搏《黑鏡》,試圖狗尾續貂,努力維系這個IP的生命周期,才會在時隔三年後推出第六季。然而這一切恐怕隻是網飛的一廂情願罷了。《黑鏡》作為一部經典的英式諷刺單元劇,一部暗喻人類生活被科技和媒體把持操控,最終走向黑暗的劇集,終于親身實踐了自己的預言,成為了互聯網大企業内的諸多IP中的普通一員。從這個意義上講,《黑鏡》無疑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黑鏡》的未來又将何去何從呢?也許它會變成S04E06《黑色博物館》裡的母親,困在泰迪熊裡,被孩子抛棄在玩具堆,孤獨地喊着“媽媽愛你”,等待着被别人拯救;但也許它可以變成S04E02《天使長》裡的女兒,擺脫母親的過度保護,直面本我的黑暗和鮮血淋漓,勇敢地探索真正屬于自己的道路,去思考、去質疑、去挑戰、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