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影評:
如果你珍視齊柏林飛艇樂隊(Led Zeppelin)的音樂,而對齊柏林飛艇的傳奇故事、八卦绯聞或是其他類似的内容興趣缺缺,那麼這部電影絕對适合你。
但在徹底抛開八卦、绯聞和傳奇故事這些内容之前,不得不說,《成為齊柏林飛艇》從一開始就無意涉及這些。因為要制作一部關于齊柏林飛艇的紀錄片,就需要使用他們的音樂,而要獲得音樂使用許可,就得得到樂隊的批準。所以,觀者看到的這部紀錄片,是唯一能制作出來的關于齊柏林飛艇及其音樂的紀錄片:一部官方授權的紀錄片。這部影片是在樂隊在世成員的全力配合下完成的,從訪談片段來看,他們參與得十分積極。影片不僅聚焦音樂本身,還關注影響音樂創作的因素以及樂隊成員的音樂生涯軌迹。正如片名所示,影片講述的是樂隊的組建過程,在他們首次美國巡演結束後影片也落下帷幕。在這次巡演中,随着他們精彩演出的口碑在全美傳播,他們從小型俱樂部演出一路走向大型音樂廳。
即使你想把這個樂隊神化,也做不到,因為他們每個人的個性都太過鮮明。沒錯,由伯納德·麥克馬洪執導的這部影片,将在世成員吉米·佩奇、羅伯特·普蘭特和約翰·保羅·瓊斯塑造得非常友善。而且,他們不僅性格讨喜,還都極為聰慧,随時都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是講故事的高手。但影片并沒有刻意去擡高他們的形象。
瓊斯和吉米·佩奇是長期合作的夥伴,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搖滾錄音界的資深人士(在迷幻金屬經典歌曲《手搖風琴人》中,他們為前民謠搖滾歌手多諾萬的作品增色不少;此外,正如瓊斯饒有趣味地講述的那樣,他們還參與了經典邦德電影《金手指》同名主題曲的錄制)。普蘭特和瘋狂鼓手約翰·博納姆則是四處演出的搖滾音樂人,他們曾在普蘭特早期的樂隊“歡樂樂隊”(Band of Joy)中合作。佩奇當時是英國多變樂隊“新兵樂隊”(The Yardbirds)的最後堅守者,試圖讓樂隊繼續前行,他聽過普蘭特和博納姆的演奏後,最終決定聘請他們(那時普蘭特和博納姆已經分道揚镳),希望組建一支新的“新兵樂隊”。
這四人首次合作演出時,配合默契,迸發出獨特的活力。佩奇意識到,這不是新的“新兵樂隊”,而是一支全新的樂隊。是“誰人樂隊”(The Who)瘋狂的鼓手凱斯·穆恩給他們取了這個名字,當時穆恩還不屑地猜測這支樂隊會有怎樣的發展。而當他們僅用36個小時(1968年秋季,分散在幾周内完成錄制)就完成了經典首張專輯的錄制時,佩奇笑到了最後。不到一年之後,他們又推出了更具分量的《齊柏林飛艇II》。這張專輯是在他們的美國巡演期間錄制的,他們從西部一路唱到東部,随着口碑的傳播,演出場地也越來越大。
影片通過大量當代訪談和檔案影像資料(當然,這也是博納姆能出現在影片中的唯一方式)講述了這些故事,其中還能看到樂隊經理彼得·格蘭特的身影,光看外表就能知道他在樂隊運營中扮演着不太光彩的角色。
影片結尾,三位成員聆聽着一段博納姆的罕見訪談錄音。博納姆于1980年因暴飲暴食導緻肺部吸入異物而離世,在錄音中,他滿懷深情與自豪地談及自己在樂隊的工作,并表示“我别無所求”。樂隊成員們深受感動,你也會為之動容。
不過,這部影片的最大亮點還是音樂,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音樂片段。另一部偉大(盡管風格截然不同)的搖滾電影《最後的華爾茲》(The Last Waltz)開場字幕寫道:“本片請大聲播放。”放映這部影片的IMAX放映師們根本不需要别人提醒——我兩次觀看時,音量都大得震耳欲聾。這也正是這部影片應有的播放方式。不過,你觀影時或許可以考慮帶上耳塞。
摘自RogerEbert Glenn Kenny, 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