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電影設定在人類失去做夢能力的平行世界,一位女性追逐由“幻影”變成的怪物,怪物受傷後化為年輕男子,因自衛傷人卷入案件,偵探圍繞神秘行李箱對其追捕,對峙中子彈擊碎鏡子裡的倒影。影片穿插多線叙事,如雪地男子敲牙藏魂、霓虹吸血鬼故事等。

核心隐喻與争議:

全片以 “無夢的世界” 為背景,通過暴力、鮮血、煙霧和破碎的鏡像,探讨現實與幻想的邊界,但叙事邏輯斷裂,被質疑是 “對觀衆耐力的考驗”。畢贛通過拼貼默片、黑色電影、科幻等風格,構建了一場 “拒絕被理解” 的影像實驗,最終留下 “現實是否因無夢而混沌” 的開放式思考。

影評的核心觀點

正面評價:視覺與風格的實驗性

- 獨特的影像拼貼:導演畢贛在電影中融合了多種電影風格和時代元素,例如:

- 默片風格開場:用誇張的鋼琴配樂、 sepia色調(棕褐色調)的标題卡(類似蓋·馬汀的電影),營造複古氛圍。

- 德國表現主義:怪物首次出現在鴉片館,場景充滿陰影、幾何線條和煙霧,類似經典恐怖片《諾斯費拉圖》。

- 黑色電影(Film Noir):怪物變成困惑的年輕男子,卷入調查案件,場景以藍色調、雨天、煙霧和鏡子為主(如偵探在滿是鏡子的房間射擊,讓人聯想到奧遜·威爾斯的《上海小姐》)。

- 霓虹吸血鬼故事:後期出現充滿霓虹燈的吸血鬼題材段落,風格多變。

- 導演的野心:畢贛通過全新拍攝的素材,緻敬不同電影時代(如默片、黑色電影、科幻),類似馬克·卡曾斯的《電影史話》和讓-呂克·戈達爾的《電影史》,但更注重用長鏡頭構建獨立于現實的“未知世界”。

負面評價:叙事晦澀難懂

- 劇情難以理解:

故事設定在“人類失去做夢能力”的世界,女性主角追逐怪物的線索零散,涉及“行李箱的象征意義”“偵探追捕”“牙齒藏魂”等元素,但邏輯斷裂,缺乏清晰主線。

多線叙事和時空跳躍(如雪地對話、不同時間線的角色)讓觀者難以定位,不知該關注什麼。

- 觀影體驗兩極:

影評人認為影片“故意隔絕觀衆”,長段場景讓人感到無聊和困惑,甚至懷疑自己的“電影素養”。

無法判斷導演意圖:是想探讨“人與電影角色的情感連接”,還是單純追求形式實驗?劇情的混亂可能是“刻意為之”,也可能是“構思不足”。

總結:一場充滿争議的實驗

- 亮點:視覺美學大膽,對電影史風格的解構和拼貼具有創新性,适合喜歡先鋒藝術電影的觀衆。

- 争議點:叙事混亂,缺乏情感共鳴,對普通觀衆不友好,被質疑是“耐力測試”而非連貫的故事。

一句話評價:這是一部讓觀者在“震撼的影像”與“崩潰的叙事”之間反複橫跳的實驗性作品,看懂與否可能取決于對畢贛風格的接受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