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忘了發。
Somethings,once you in love with them, they become yours forever.
And if you try to let them go,
they only circle back and return to you, they become part of you.
警惕着 你并不是在仙境
我聽說奇特的瘋狂在你靈魂裡生長了好久
可你是幸運的 因為你有傲慢 你隔絕着
痛苦的你們 方能找到藏匿的愛
付出、分享、失去
至少不會未盛放就死。
人不能既體驗瘋狂又完整地描摹出瘋狂的模樣。(這是那天看完後對盧西安的想法,後來想了想,可能隻是因為他确實沒有天賦,也沒有真正努力過。畢竟有尼采海德格爾王爾德還有一堆自殺的日本作家為鑒。)
三流作家有可能通過靈感的爆發和獨特經曆獲得成就,但真正持續産出的偉大作家是需要“理性的囚籠”,或者說是一套穩定的秩序來控制自己的。可以是某一部分人格,某種習慣,某些持久的興趣愛好,或者某種理念。在黑塞是對人類心靈和浪漫的持續挖掘,在村上春樹是創作的自律、對運動和音樂的愛好,在薩特和波伏娃是對存在主義的信往。他們打破了社會意義上的秩序,建立了自己甘之如饴的精神“囚籠”。
而盧西安·卡爾的秩序是不斷地破壞和逃離。對,沒有建立。他逃離David,逃離Ginsburg,逃離Jack傑克·凱魯亞克,逃離學校,逃離規則。他想創造他的“新視界”The new vision。但新視界的信條是什麼呢?具體的運動是什麼呢?磕藥,逃學,偷書,偷船逃離?如果說是“逃離”或者“迷惘”,但盧西安用盡一切力氣脫離社會關系,卻也沒有能力獨自逃跑,還不斷地物色着具有價值的真正作家與自己相伴。倘若他的願望是成為與世界毫無關系的孤獨勇士,他從一開始就已經失敗了。他沒有能夠建立一個自己的牢籠,所以他最終成為一個擁有妻兒的平庸編輯,還不斷地否定自己與作家們的過去,不希望将自己的經曆被公之于衆。
真正的戰勝傷痕也許應該是平淡地面對而不是回避。盧西安像是不停地否定童年糗事的老男孩,永遠逃脫不了傷痕的追擊。用異性戀的婚姻事實和對作家們的作品否定來回避自己那段瘋狂的日子。
如果他是同性戀,那麼就會多了很多疑問,為什麼推開了那些愛他的人?此舉無疑是軟弱而悲哀的,因為傷痕,他甚至無法面對自己。但如果他本就是異性戀,那麼他的經曆就像是命運給他開了一個玩笑,錯在他自我認知不清,在于邊界感的缺失,所以他最終又回到了平庸的生活。
其實我隻能從一些堕落的行動中尋覓出垮掉的一代的影子。我也隻能猜測着盧西安是因為什麼而堕落的。他的行為動機是什麼呢?愛得到的太容易,對文學(或者說意義)創造的盲目追求,還是逃離對糾纏自己十餘年的大叔?還是綜合各種因素的結果?不論如何,他終究沒有逃離成功。他殺死了大叔進了監獄,終生都伴着這段傷痛活下去。
金斯堡的線雖然不如盧西安那麼重要,但卻是更加值得深思、與普通人更近的故事。他愛上盧西安似乎接近青春偶像劇裡面的那種學霸和學渣戀愛的戲碼:金斯堡有才華,有受傷的家庭和渴望獨特的靈魂,盧西安有美貌,特立獨行的人格,對才華的癖好和對抗傷痕的經曆(盡管并不是成功的經曆)。
不論如何,金斯堡确實對盧西安一見鐘情了。金發碧眼的氣質,在圖書館的騎着台燈念詩,他的音樂品味的共鳴--也許愛上一個人隻需要幾個細節就足矣。金斯堡為了盧西安他寫詩,寫論文,逃學,夜闖圖書館。隻是為了在酒吧享受那凝固的時間,為了夜色裡的一個吻。
(這裡用了超現實的手法,讓其他人凍結,創造了盧西安和金斯堡的二人空間。盧西安讓一個女人離開她的伴侶坐進了桌對面人的懷裡。這或許也暗示了盧西安破壞性的任性,還有對愛情的不信任。)
在我的偏見裡,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是滿身傷痕的失敗者。金斯堡也不例外。現實中盧西安與金斯堡是有發生性關系的,在電影中處理成了唯一的吻,沒有肉體關系,讓愛保持在了最為暧昧和純潔的狀态,也讓替身戲更加具有戲劇性和沖擊力。畢竟,這種無法擺脫失敗的感情的沖動行為,多麼讓人感同身受。不過另一個理由,猜測是因為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出金斯堡對盧西安的愛并不是對好奇和特立獨行的偏愛和錯愛(把二者區分開可不容易),也不是對同性愛情啟蒙對象的向往。如果盧西安和金斯堡在破壞堕落中已經發生了肉體關系,然後再分開。或許觀影者便不太敢确證,金斯堡對盧西安的愛的純潔性。總覺得這個詞不夠準确,到想不出更加精确的表達了。
金斯堡的父親是著名的詩人,他在開頭對金斯堡說:write your own poem.金斯堡确實在寫詩,但他在幫盧西安寫。他在為盧西安完成願望。也許他一生的許多創作,都隻是在感謝盧西安的出現,感謝他的Muse。(也許有過度推理之嫌,用感謝可能顯得太過崇高,如果從盧西安視角來說,也許隻是在消費他的傷口)
金斯堡與父母的關系的穿插有點生硬。我無法明白這與故事内核有什麼關系。也許可以作為一個群像的一部分印證垮掉的一代,但對于塑造金斯堡這個人物來說這個家庭顯得有點意義太單薄了,還不如不出現。本來他的瘋母親讓我對劇情發展有一些期待,但劇本沒有處理這段關系,隻是像陳述事實一樣地穿插了母親被送進管理所,再康複地出院的事實。畢竟是個紀錄片兼文藝片,我想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也許導演都沒能思考出如何把這部分嵌入故事裡。
最後。。。①瘋狂安利一下配樂。爵很香。很有氛圍感,足以充分沉浸,但是也不會過分打擾你欣賞劇情(現在還不能适應提升音樂在劇情表達中的權重的做法)。所以天鵝絨金礦看得我眼冒金星瘋狂截屏。。。(暈)②金斯堡是由飾演哈利的演員出演的,一開始非常出戲。就像胡歌演逃犯的時候還是會帥你一臉,是一種回溯性的偏差,即使你知道他們在努力打破的正是這個刻闆印象。某種意義上來說有點悲劇吧。
③詩歌台詞有點太多了,雖然很喜歡,但總覺得不足以讓人充分感受其意義。就像放太多有歌詞的歌一樣的效果。
補充一些百度摘抄雙面評價:
正面評價
該片真實還原了20世紀40年代美國學術圈的精神面貌[7]。(《信息時報》評)它超越了電影通常的限制,講述了一些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知名人物的故事。(喬丹·霍夫曼評)導演約翰·克洛基達斯巧妙地将故事情節與拍攝技巧結合在一起。(《紐約時報》評)在片中包括了性、毒品、謀殺、激進的詩句等衆多元素,導演嚴格的把控,使它更有說服力。(凱文·哈雷評)丹尼爾·雷德克裡夫很好地诠釋了充滿活力、富有觀察力的作家。(《帝國評》)爵士樂使片中的詩句變得更自由[8]。(美國國家公共電台評)
負面評價
該片的故事結構,讓觀衆感到失落和遺憾。(《華盛頓郵報》評)一切都是做作的,大多數的演員,各玩各的,表演過火。(《基督教科學報》評)它的核心讓人感到空虛。(羅德裡戈·佩雷斯評)所有的服飾過于傳統[8]。(《洛杉矶時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