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講到了很關注的兩個話題,親密關系和救贖。

父女關系
姐姐和爹在餐廳裡對談,姐姐講話質疑爹避重就輕所答非所問,自顧自講話,那種談不到一起,不被看到、感受不被傾聽的壓抑氛圍很戳人心,後面拒絕出演爹的作品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爹會為自己生而不養孩子所導緻的後果反省嗎?爹在面對拄拐杖的朋友時說出自己除了電影以外其他事都不擅長。也許反省是有的,但是不多。

在和兩個女兒吃飯的那場對談中,爹問出了最犀利的兩個問題,也是十分老中的問題,真是天下父母同樣的讓人眼前一黑的發問時刻。婚和育。怎麼會有人喜歡一個性格暴躁的你呢?你一個人生活會孤單怎麼可以沒有孩子陪伴呢?像極了我的父母。忍不住想痛斥爹的推卸責任,孩子的性格和情感障礙,他就沒有一點痛心嗎,不僅沒有為此後悔還在這裡把它當作一個問題病症一樣丢到孩子臉上直戳她的痛處,看的讓人心痛,實在是感同身受。可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是無解的。性格不暴烈就能得到關注與認同嗎?有家就有了愛嗎?有小孩就不會孤單嗎?婚育是最簡單粗暴且解決不了問題的辦法,電影提出了這個問題,敲擊着我們依然困惑無解的心,也牽引着我們繼續去探尋着生命這場關于愛的旅途的終極答案。

很喜歡這部電影戲中戲的轉場設置。在爹“靈魂拷問”後,姐姐痛苦,自我拉扯,這是她自己的苦,也是她所扮演角色的苦,仿佛隻有戴上戲中人的面具之後,她才能面對自己的困境,才能把壓抑的情緒借機抒發,才能打開心門找尋出口。姐姐同時也是一個充滿了主體性的女性。她從角色裡開啟了細膩的探索,探索角色内心,揣摩情緒和感受,以此為鏡照鑒自己,理解自己,和自己相處。她的角色充滿着表現力,或許正是因為她自己用力的探索創作,努力地生活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而讓自己也充滿着生命力。

愛真的很容易模糊和掩藏掉很多東西。女兒的情感障礙,是缺愛嗎?是也不是。很大程度家庭關系和父親缺席是要為此負責,而不是簡單指責。她真的愛無能嗎?她無奈問着妹妹為什麼沒有被影響到,還在成年後建立家庭養育小孩,而妹妹講出,其實是姐姐幼時陪伴與照顧呵護給了很大的溫暖和安全感才讓妹妹成為現在的樣子。看似一無所有的姐姐,曾經給了妹妹最美好的包裹。瞬時被姐妹間溫暖的感情治愈了,此時此刻她們是彼此最大最真的救贖。

妹妹沒有受傷害嗎?妹妹是一個看似柔和的調停者,試圖緩解着父親和姐姐的關系,也一直關注着姐姐的狀況。然而在妹妹對爹直抒胸臆的那場戲才看到她也有被抛下的情感缺口,在爹從小缺席這件事裡,無人幸免。

爹生病住院直到最後在又一個戲中戲裡結尾,留下空白。看似有點俗套,有點圓滿,但創作者一筆帶過,沒有用太多的筆墨去解釋,輕輕松松。那些愛的裂縫和情感的缺口仿佛在笑容裡慢慢愈合了,也許姐姐參演了爹給的角色以後又有了新的成長和體悟。

我們在祈禱的時候,不是真的相信上帝,而是下跪的時候我們已經絕望了。

露天電影除了涼風還伴有細微的雨絲,在這部電影的加持下,一切氛圍都更好了,觀影體驗也妙不可言。電影在撫慰着我們,也觸及了内心深處那些隐藏很深的柔軟處。

今年平遙的第二場電影,依然是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