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很多的評論

同樣有和抗日戰争作為類比的

但其實我認為這部電影讨論的更多的是人性的方面

個人認為導演安排這二人的關系并不是單純點想要博得腐女的眼球

Koch作為戰争中施暴的一方,可以說人性是扭曲的,在那樣的大環境下,所有人都有可能被殺戮迷失了自我,将他人的性命視為蝼蟻草芥。

而就是這樣的一個施暴者,遇到了一個個子小小的,容易讓人産生保護欲的“波斯人”。

Koch對Gilles情感上一個大的轉變應該是在Gilles從采石場上回來以後

在此之前,Koch對Gilles一直抱有懷疑的态度,他不信任Gilles,千方百計的想要證明他是否是一個真正的波斯人,直到“面包樹”事件的爆發,他下令将Gilles帶到采石場,并且讓人們有意折磨他。

領他沒有想到的是,在Gilles累到崩潰時,Gilles居然說出了隻有他們兩個人聽得懂的"波斯語”,這時候Koch的情感從一開始被欺騙的憤怒,幾乎是一瞬間轉變為了内疚,他後悔了

也正是這一時刻,Koch和Gilles兩個人獨處時的地位産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Gilles似乎沒有那麼懼怕Koch了,而Koch與Gilles的相處也帶上了一些讨好的意味,Koch不再把Gilles當做一個學習語言的工具,而是當做一個人來看待。

因此,Koch對Gilles的情感産生變化也就不為驚奇了

而随着劇情的發展,兩個人所聊的話題進一步的深入,Koch對Gilles講起了自己的經曆,說明Koch已經将他當做和自己很親近的人來看待了,已經想要和對方分享自己的過去了,已經将自己的情感傾注在對方身上了,且先不論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但至少這個時候的Gilles對于Koch來說,是不同以往的存在了。

再往後的時候,Koch用“波斯語”寫了一首小詩,他開始關注Gilles的情緒,他問Gilles為什麼生氣(原句還是 你還在氣我什麼?我有點忘了),包括最後想要拍或者摟Gilles肩膀卻縮回的手(尤其是這裡,讓我近乎于感覺Koch已經愛上Gilles了)

所以,我認為Koch對Gilles還是有不一樣的情感的,你可以說它是愛,也可以認為它是其他的

其實,軍官愛上戰犯的情節也不是僅僅波蘭語課中有所涉及,在辛德勒的名單中,也存在類似的劇情,隻不過在辛德勒中,猶太人是一個女性而已。但是,愛情分性别嗎,在那樣一個人性扭曲的時代,似乎愛上什麼都不為過分,重要的是一個人,是否還有愛人的能力,是否人性已經完全被泯滅。

那Gilles對于Koch呢?

我認為Gilles沒有的。Gilles作為一個猶太人,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同胞受辱,屈死,但是自己卻無能為力,甚至自身難保。

他每天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要記住過去自己教給Koch的單詞,還要思考今天要教的單詞,還是不是的要應對Koch的突擊檢查。

他很清楚的知道他與納粹之間的家仇國恨,也知道Koch在助纣為虐,他痛恨并厭惡着集中營中的一切,同時背負着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如果這個時候他還有心情愛上Koch的話,我隻能說是他患上了斯德哥爾摩,再不濟就是導演的刻意賣腐了

然而事實上,我認為Gilles對于Koch也沒有一點點動心,兩個人分道揚镳的時候,Gilles義無反顧的走了,他知道Koch的惡行,并認為這不值得被原諒。

可以不避諱的說,我是一個腐女。但我站在腐女的角度來說,我并不希望兩個人在一起,因為這兩個人的關系是不對等的,哪怕Koch再深情,也不能掩蓋他在二戰中所犯下的惡行,也不代表他值得被原諒,哪怕他到最後懂得了愛人,也不代表他值得被他人所愛。

所以我認為,如果Koch真的動情了,那麼也可以看作是本片的一大亮點,但并不是從腐女的角度,而是從人性的角度

導演想要探讨的是,一個已經懂得愛人的施暴者,是否值得被原諒,顯然,電影的結局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我們不會忘記,曆史不會忘記,那2840個遇難者也不會忘記

Ps.這隻是我的一些個人的,不成熟的思考和認識,如有不對或者淺薄的地方,萬望諸位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