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過最優秀的女性主義電影:《墜落的審判》,《出走的決心》略微失望,我不失望此類話題越來越多(以後隻要是此類話題電影我必會票房支持,但我也會堅持說自己看到的)而是呈現方式:
首先,把媽媽的老公塑造地直接赤裸裸的極其惡心,激發不必要的觀衆情緒是否喪失了電影主旨意義是在于反思女性覺醒和男權壓迫?
這樣會不會導緻男性覺得對男性塑造地太過分引起男女對立?甚至覺得自己可好多了不反思自己?
我們反對的是什麼?是具體的男性嗎?還是男權結構?具體的男性的如此模樣是自己獨立造成的嗎?
其實,對比起來,女兒的老公看似做了“妥協”和“犧牲”,是不是一種更雞賊更隐微更實際且日常地打着對你好的方式地對女性的壓迫呢?
會不會讓大部分男的洋洋得意于自己多“好”而不反思呢?
會不會讓大部分女的反而覺得自己親親老公不像媽媽老公那樣惡劣而沾沾自喜感受不到壓迫呢?
女兒老公隻是做到了“應然”而已,這才是大部分男人的現狀:隻是做了一點點就被誇贊,被對比于顯性壓迫反而心安理得,這樣的對比會不會适得其反呢?
最後,積累式地線性叙事是我們生活本身嗎?我們的生活是否是打遊戲升級一樣一點點積攢,爆發嗎?電影隻是為了講故事而已嘛?那麼和抖音三分鐘講完一個電影有什麼區别呢?我們要的電影是什麼呢?我們要的文學是什麼呢?是故事情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