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r
雖然常見的翻譯是“回見”“再見”,但我覺得更合适的應當是“再說吧”“過會兒再說”“到時候再說”。後者跟前者意義的根本差别在于,“再說吧”不承諾也不要求一定會再見重逢,潛台詞更像是:如果到時候你還在場,那我們就再接着聊;但如果你不在,那這件事就中止吧。
這很符合Oliver一貫的on my way作風。我不會将你綁在身邊,但也不會接受你的約束。在影片中,他對所有交往對象的态度都是一緻的,即此時此刻我全身心為你着迷,但我和我的人生是變化着的,我無法肯定我會為你停駐。因此,他可以很無負擔地從Chiara過渡到Elio,而不會像Elio面對Marzia那樣感到尴尬。他最後結婚的女友也許能算是個例外,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和女友也是斷斷續續地談了兩年,而非一以貫之的。影片中,Elio翻到Oliver的讀書筆記,其中思考了赫拉克利特關于河水流動不居的想法。但在Oliver看來,河水一直流動,并不是為了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而是某些事物因變化才形成了某種亘古不變的本質。變化、順流前行是河流的本質,也是Oliver的本質。
所以“Later”對于Elio來說很傷人。可以看出,Elio從一開始就很想尋求與Oliver的鍊接,但鍊接就意味着希望得到等量的在意與重視,而“再說吧”則傳達着或有或無、可有可無的态度,雖然後來我們會知道,這也是Oliver保持距離的一種方式。
2. kind
影片裡有個片段,Oliver跟Elio讀了一段海德格爾關于存在的表述,吐槽完全看不懂,到底有誰看得懂,Elio回答說也許寫的時候知道是什麼意思,對此,Oliver說這是他來到這裡後,聽到的最善意(kind)的一句話。正式這句有點奇怪的回答讓我意識到,這部浪漫唯美的電影其實有着現實的底色。
從影片中大緻可以推測出,Elio一家都是高知,父母應當都是古典學的教授,每年冬天都會挑選合适的學者夏天來家暫住,共同開展一些課題研究。可想而知,不像Elio在夏天可以随心所欲地玩玩學學,Oliver是有研究任務在身的。同時作為一個寄人籬下的異地來客,他也要接受Elio父母潛在的監視,最明顯的地方就是解釋“apricot”的詞源,很難說這是否是兩位教授對Oliver的突擊考察(無論是知識上的還是服從性上的)。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兩人發生關系對Oliver有着切實的風險,所以在發生關系的第二天,Oliver會馬上向Elio确認“你不會拿這個當我的把柄吧”。但這并不是誰有意為之,畢竟Elio的父母可以說是再開明不過了,隻是每個環境裡自然地蟄伏着某些擔憂,我們都太害怕面前的這個人其實有着刻意隐藏的别樣面目。
每個人都喜歡值得被喜歡的Oliver,每個人都隐隐對Oliver有所期待。當Elio說“也許寫的時候知道是什麼意思”時,一方面寬慰Oliver這些并非不可知的,另一方面也岔開了“誰讀得懂”“要多有能力才讀得懂”的焦點,轉而為“在什麼情況下是有可能讀懂的”,一定程度上也是為Oliver松綁吧。
3. Apricot(杏)和桃
這種圓形、橙色的李子狀水果,最早出現在1550年代,英文名abrecock源自加泰羅尼亞語abercoc,與葡萄牙語albricoque相關,最終來自阿拉伯語al-birquq。通過拜占庭希臘語berikokkia傳入,可能源自拉丁語(mālum) praecoquum,意為“早熟的水果”(參見precocious)。這個詞的形式逐漸被法語的abricot所吸收。
拉丁語praecoquis意為早熟,這可能與這種水果被認為是比其他桃子更早成熟的桃子品種有關…… [Barnhart]
引自Apricot - Etymology, Origin & Meaning - www.etymonline.com從杏到桃,象征着感情的生到熟。
個人認為初夜後Elio的那場桃子戲,其實還有點争奪主體性的意思在。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憑借插入式性行為分出施動方和受動方,而施動方往往被視作是更有主體性的。Elio之前一直反抗自己的同性之愛,在與異性的性活動中也擔任施動方,所以和Oliver的初夜對他來說,應該也還是挺颠覆的,所以也就不奇怪為什麼第二天突然又開始回避和委屈了。
4. Call me by your name
Oliver沒讀懂的那段海德格爾,大意是,存在都有某種潛在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不僅關乎存在本身,還關乎存在與其他事物的交互,兩者缺一不可(以上為我的理解,電影原文為:This underlying hiddenness is constitutive of the way beings are, not only in relation to themselves, but also in relation to other entities)。用自己的名字去稱呼對方,正是一種自身和他人都參與的實踐。當你用你的名字呼喚我,我回應你的命名,你在我身上播撒了一部分的你自己,我成了你某個大相徑庭卻又藕斷絲連的版本,也許我的生命裡本就有成為你的潛在可能性,而你現在将它喚醒。
關鍵詞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影評
片尾的處理直接把片子拉到5星。影片裡三種價值取向:楊勝利:老一代的代表,對榮譽的追求楊紅旗:鑒于他之前沒有過任何表彰,卻唯獨對這一次表揚格外重視,說明他在乎的不是榮譽,而是最樸素的孝心歐陽花:偏功利主義的取向,保住工作當然性是這部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