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的評分和結論另我有些不太理解,似乎大家都隻停留在「哇,這部電影好動人」和「最後的絲由恨生反轉成絲由愛生好絕」中。

似乎大家都忘了一件事情——如果想要讓觀眾共情,首先你要讓觀眾相信,A事件會發生的前提下,B事件才會發生。影片雖然出自《雙瞳》同一個編劇的手筆,但在我個人看來,其邏輯的嚴密程度卻完全比不上《雙瞳》。

舉個例子,在影片《雙瞳》中,黃火土最後在幻境中不得不被迫開槍,是因為他對家庭有愧疚和愛,他的所作所為全都是能夠邏輯自洽的,這才會讓最後結局讓人更加動容。

而《詭絲》卻缺乏這樣嚴密的動機邏輯,或者說是我本人沒有理解透徹。

以下是我自己整理的幾個影片中存在的問題:

其一:為什麼橋本要在查明「死後變鬼永生」的方法之後帶著耀西的鬼魂一直逃跑?

我看了很多影評都對橋本這一行為閉口不談,然而橋本如果不帶走耀西,那研究組成員是不是都不會死?

橋本帶走耀西鬼魂有幾種可能性:

1、他認為耀西鬼魂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要保護自己的研究結晶。

這顯然是不成立的,在影片中,他所一直抱有的態度都是「這個世界對我不好,我沒什麼值得留戀的,早就想死了」,又怎麼會產生一種「這是我畢生心血」這樣的想法呢?畢生?他巴不得馬上到他認為可以「永生」的花田自殺!

2、他認為小男孩鬼魂是幫助自己「永生」的必要條件。

這一點更加是不成立,在影片中,橋本已經明確了(儘管後來被證實是不完全正確的),「永生」的方法是足夠的恨意+正確的死亡地點。他不需要小男孩的鬼魂也可以自己達到永生。

3、他明知帶走耀西的鬼魂會激怒鄭純的鬼魂。

這一點似乎還有那麼點道理,不過我仍然認為缺乏一個明確的表述來告訴觀眾,他想這麼做。橋本在後續和啟東的對話過程中,明確了「我知道怎麼做才能變成鬼」,也知道「你的女朋友可能會死」,證明他在台北建立實驗室之前,就知道鬼魂之間靠絲聯結,如果其中一個鬼消失不見,另一個鬼會憤怒想殺人。

可是,為什麼呢?研究組的成員和他有什麼仇恨呢?厭世和反社會人格是截然不同的,影片一直在塑造的是橋本有明確的憎恨對象,也有明確的厭世動機,卻並沒有說他為什麼要加害研究組成員,所以這一段的殺戮在我看來是毫無價值的。

其二,耀西為什麼要殺人?

在影片一開頭的部分,殺人選定方式是「目標回頭看向他」,影片進行到中期的時候變成了單純的「目標看向他」。

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蘇原在啟東到達實驗室之前,不可能沒有過直視小男孩。實驗組那麼多成員,如果隻是單純的「看向他」就會被選定為目標,那殺人事件應該早就出現了。

更不要說,在影片最初的設定中「鬼對聲光毫無反應」了。

其三:鄭純又為何要殺人?

「絲」是如何選定目標的?一開始設定是要有足夠的恨意便可以製造鬼與鬼之間的聯結,針對活人或許也可以直接套用。

可是她恨這些研究員尚且可以解釋,她認為耀西一直在受到這些研究員的折磨。那根本毫無關聯的家維為何會成為目標呢?這是恨意還是愛意呢?

這部電影的邏輯硬傷是存在的,儘管影片的質感非常「懸疑」和「凝重」,但是對於解釋不通的地方我仍然表示困惑。也希望能夠有看得明白的觀眾和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