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看到這段官方評價:潤物無聲的生活流氣質讓本劇區别于同年代背景的其他作品,罕有地道出了“戰亂在繼續,生活也在繼續”的平民本位話語。然後去看了劇,這部劇感覺拍攝出來了一個寶貴的點,往往循規蹈矩的年代劇關于地主的那就應該刻畫地主的惡,農民的善。這是最容易的博得觀衆的眼球,獲得觀衆的共情,但事實上,地主也并不都是純惡,農民和地主也是社會的生産工具,地主也不是都在苛待農民。而,本質上打倒地主并不是單純因為地主是惡,農民是善,所以才要打倒地主,。打倒地主的本質是地主背後代表的舊有生産方式是剝削制,所以要徹底打倒他們。這部劇給我的震撼在于沒有隻是刻畫惡地主,也刻畫了地主的善的一方面,讓屏幕前的觀衆才更好意識到那個年代土地問題的背後是剝削制,根源是在于打倒剝削制度。其次再說角色,兩個重要角色兩個爹的形象惟妙惟肖,甯學祥摳門兒刻畫的很細膩,他不是不愛女兒,隻是對于地和錢來說,他更愛錢罷了,反觀封二,他也愛地,但是會讓老婆和兒子穿好衣服,自己穿破衣服,給兒媳買洋火,所以封二愛錢但也愛家人。繡繡婆婆和繡繡母親都是偉大的女性代表。繡繡母親用曾經善心間接的救了女兒,這是福報,去世的時候全村相送,證明生前真的對村民很好,與甯學祥形成鮮明對比。繡繡婆婆,樸實且智慧的女子,沒有世俗的眼光,愛護兒子兒媳,能體會到女子流産的不容易,她是溫柔細膩的代表。費左氏和蘇蘇繡繡就是封建禮教和突破封建禮教的代表,費左氏用盡一生守護的門楣也是她被封建禮教束縛的一生。她的堅持讓繡繡絕望,繡繡從馬子窩回來的那場戲,感染力太強了,忍不住為她心疼,不止是繡繡自己的絕望,也是繡繡新生的開始。蘇蘇的結局,影射了吃人的社會終有千萬的女性受害,繡繡則在吃人社會爬起的女性,這部劇的女性角色全部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