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于公衆号“駛向我們的盛夏”發表 本人是原創作者)
還沒看完它我已非常笃定:《好好說再見》至少将是我2025年年度TOP3的#電影 。這部小而精的作品,有着很飽滿的主題、很鮮活的細節、很靈動的鏡頭語言。
本片豆瓣簡介的最後一句話是:在聚焦安甯療護中,應諾與家人開啟一段悲喜交加的故事。
然而事實上我從電影中解讀出來的主題是遠遠大于此的。它在實現“聚焦安甯療護”、保證深度的同時亦拓展了廣度:親情、愛情(甚至有好幾組)、友情、老年人處境、鄰裡關系、死亡教育、代際矛盾、遺憾、告别、破我執……這些都是觀影過程中我的腦袋裡蹦出來過的關鍵詞。應大海和花阿姨的故事線讓我想到《我愛你!》;親情線,我想到《我的姐姐》(所以《好好說再見》有可能去角逐一下華表獎嗎👀);關于遺憾和破我執,我想到《情書》《岸邊之旅》;死亡教育混合親情,《人生大事》。
當然這些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交融的部分。比如談到安甯療護、死亡教育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場告别,告别就必然會有多多少少的遺憾。更不用說“安甯療護”作為一種“不以延長生命為唯一目标”的醫療服務模式,被包括應大海在内的許多人冠以“放棄”的标簽,繼而産生對此的強烈抗拒。人對生命是有執念的,否則《岸邊之旅》也不會設定男主優介死而複生和妻子踏上旅程的橋段。這種執念疊加親情便更加厚重——我看《情書》時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青澀的暗戀,倒是女藤井樹、其父、其祖父之間的故事線:祖父因兒子肺炎死去而自責悔恨、女藤井樹因失去父親而痛苦、祖父背着重病的博子在雪天跑到醫院……因為親人的離去而出現的裂痕、刻下的傷疤實在太多。
所以說,本片中應諾起初對于“頂樓”的安甯療護的恐懼、應大海對應諾選擇安甯療護的不肯接受,都是人性最真實的表現。畢竟母親胡美華的早逝讓兩人都無法釋懷,畢竟應諾還在風華正茂的年紀又有個年僅五歲的女兒,畢竟安甯療護不以延長生命為唯一目标……
我們對生命抱有如此強烈的執念,可是生命又是如此無常,告别本就是種不可回避、不可逆轉的必然。
這對矛盾,何解?
本片給了一種答案:用愛填滿尚能相伴的時光。
父親應大海和女兒丢丢對應諾的愛,讓她逐漸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而應諾對女兒丢丢的愛,讓她過早結束的生命以另一方式延續,陪伴丢丢未來的成長之旅——那些提早設計好的蛋糕,會在丢丢的每個重要時刻告訴她:雖然媽媽已經不在,可是媽媽的愛,一直都在。

好電影永遠是注重細節的,因為細節可以建構起一種實感,足以喚起觀衆共鳴的實感。
導演張弛說,這部電影是他對家鄉的深情告白,也是對親情的溫暖緻敬。你看,所有的深情就是蘊藏着種種細節裡:關于甯波,有老人們拉家常時的甯波話、有被打造成甬式松弛感象征的“嗦搭嘎”(意為: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有讓甯波觀衆深感親切以至于忍俊不禁的搖籃曲和童謠……那些香樟樹、那些老房子、那些鄰裡相處模式都讓我覺得似曾相識。關于親情,有父女多年心結未解的尴尬瞬間、有五歲女兒為救母親在好朋友帶領下去靈橋許願的虔誠、有父親面對失去妻子又将失去女兒時對老天爺的控訴(林棟甫老師那段演技超絕!!!)……不僅是主角,哪怕是一閃而過求着醫生救救自己母親的配角,也是現實中不少個體的縮影。以及關于生命,有應諾和醫生一起打理的植物、有她和病友一起去天台曬的太陽、有老友們為那個“北方佬”老林準備的雕在墓碑上的薩克斯風……
而某些精巧的鏡頭更是優化了整部電影的表達。應諾第一次去看老林時,她在電梯裡的鏡頭是用監控錄像俯拍的方式呈現的。她一個人抱着蛋糕呆在電梯的一角,等待電梯來到所謂令人恐懼的頂樓——安甯療護病房。這種呈現方式醞釀出一種壓抑感,後續她被吓得扔了蛋糕就逃走的情節就更自然。還有老林最後留下的視頻,吹完薩克斯“啪”地一下黑屏、轉場。某種意義上是對老林自在潇灑、看淡生死的形象的完美收束:拜拜這個世界,我走啦!老林的存在,對應諾從畏懼到能夠直面死亡的成長過程,有着深遠的影響。
熟悉我的朋友們應該知道,我評價書影音作品很重要的一個标準就是“真實”,當然藝術創作是避免不了加工的,可是加工後的産物若成了懸浮的、空洞的、讓人無法走進去的工業廢料,那麼這種加工無疑是失敗的。好在《好好說再見》的主創們用很棒的演技、很動人的故事、很精巧的設計完成了對主題的呈現,他們的加工是一種打磨與塑造,讓應該被看到被感受被思考的東西更加熠熠生輝。
彩蛋彩蛋🥚🥚🥚最後教大家幾句甯波話吧
🦀🦀 這是“哈”(第二聲)🦐🦐 這是“嚯”(應該也是第二聲)——一個我小時候從甯波電視台學來的梗,主持人阿偉說是學費翔唱《冬天裡的一把火》裡的“哈”“嚯”就能學會這兩種甯波美食的方言表達🤓
P.S.阿嬌真的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