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說,生活的真相是一種大的秩序。生命中絕大多數的時間裡,我們都在重複。它雖平淡無聊,但又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步履不停》前5分鐘的高明之處,恰恰是把這種“重複感”具象化了:老人緩慢的步态加上平靜好聽的配樂,沒有戲劇沖突但卻讓你瞬間想起自己家裡長輩飯後散步的樣子,或是某個安靜午後的松弛感。這種“代入感”,就是導演對生活本質的細膩捕捉。

在往事的回憶裡,最讓人觸動的,從來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反而是這些平淡的瞬間。而對于這種生命感知的頓悟,隻有在往事的回憶中被放大。可悲的是,人對生活本身美好那一面的感知,似乎總是後知後覺的,而非在美好瞬間的當下,劇本的高明之處在于通過日常家庭内部的對話來串聯出一整個家庭的往事和未來,渾然天成,毫不做作。

父親這個角色,在明知兒子一家人來看望他們的情況下,走到客廳對着兒子一家人假裝刻意的說了一聲:“噢你們來了啊”。随後便走回自己房間裡。千萬别小瞧這短短一句話,它包含的是東亞人自古以來受儒家文化中家庭内部的倫理階級秩序的影響。東亞家庭裡最微妙的“父權式别扭”。那句“你們來了”目的不在于問候,而是藏在倫理秩序裡的“身份宣告”。所謂父尊子卑,長輩在其中作為上位者的傲慢在這一句話中體現的一覽無餘。它未必是醜陋的,換個角度,它甚至是可愛的。

兒子一家與父母親分别的場景。望向離去的車後,全片樹立着嚴肅上位者姿态的父親,突然說了一句:“下次回來就是過年了”。但與此同時,兒子在離去的車上說:“要不下次過年就不回來了吧”。這兩句再熟悉普通不過的話,無形之中把後知後覺的親情當中的遺憾顯現了出來。然而對于觀衆而言,觀衆是全知視角,觀衆知道沒幾年父母會雙雙去世,許多後知後覺的親情感受力已無處安放。正如離别時兒子在車上說的話:“想對父母說的話怎麼老是慢半拍?”。親情裡的“慢半拍”從來都不是遲鈍,是我們總以為以後時間還多,想對父母說的話和想對父母做的事都可以慢慢來,理所當然地以為時間是過不完的。非要等到離别時才知親情可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