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追完高質量台劇《俗女養成記》。基本上每一集都有淚點,讓我淚眼汪汪。但說來也有趣,讓我熱淚盈眶的那些點也都是十分樸素的點,在此之前自己也為無數個同樣的點哭泣過。看來關于原生家庭的溫暖溫情,呵護陪伴果然還是人内心深處最能共情的存在。有時候十九歲的我總想着自己能有點突破,如果有一天發現自己在為一個看似高端,比較小衆的點第一次哭泣,我自己算是升華了我自己,變成“與衆不同”的獨行者了。但事實上,我還是無數次感動和心動都來源與我平平淡淡的生活積累。

我不想像豆瓣上許多評論讨論原生家庭的影響這一如此宏大的闆塊。因為還沒成家的我即使對此有一定的看法,但總因為現實條件顯得沒那麼全面。不過年輕的我有自己的側重點。

當主角陳嘉玲(後稱玲)反反複複就在台北出人頭地和台南樸素日子之間糾結,到最後做出選擇,回到家時。畫面留給了她和媽媽兩個人。從穿插的小時候的片段中,可以看出陳媽媽對玲總是抱有着期望和期待的。跟爸爸的随遇而安不同,媽媽從小讓她學習鋼琴,讓玲可以氣質出衆,傲視群雄,從事一份十分受人尊重的優雅職業,希望玲能夠成長為一名獨立,有能力,能實現自己夢想的女孩子。主角玲也确實把這一點貫徹到了自己的身上,因為不服輸的個性,堅信自己能在台北這樣的大城市有一席之地,出人頭地。但這麼多年下來還是一事無成,沒有實現自己心中理想的“價值”。在她跟媽媽兩個人的畫面裡,這幾段獨白我印象很深:

“我回來了,你開不開心?”(玲)

“你開心,我就開心咯。”(媽媽)

“我回來了,你會不會失望?”(玲)

“你不失望,我就不失望。”(媽媽)

這兩段獨白讓我泣不成聲。它反映了多少年輕人在城市苦苦掙紮,即便自己受盡委屈,處處不如意,也要咬牙堅持,度日如年的原因。這讓我想起一句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甯要城市一張床,不要農村一套房。”這是之前的陳嘉玲,也是現在的許多人。有許多人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力,苦苦在城市裡攀登;我認為,也有許多一部分人,是在和父母較勁,想要證明給全世界看的他們,其實是想拼命的努力去填補原生家庭裡缺少的肯定。我想陳嘉玲成長于一個氛圍很好的原生家庭,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從小收獲了許多家庭的肯定,應該是第一種:想要證明自己。

但我此刻聚焦的重點是:“如果我們沒能出人頭地,父母到底會不會對我們失望?”

因為我不是父母,不能憑我自己一己之力臆斷。于是我撥通了我媽的電話。。。。。。

說實話,我的性格跟這個主人公很像,也是一個很要強,會留在大城市打拼的女孩。我媽在聽我大概描述完整個背景後,就察覺到其實等同于我在問她以後我遇到類似的情況,她的看法會如何。于是我媽洋洋灑灑的跟我聊了二十分鐘的天,滔滔不絕的講着她的思考。簡直是完美的回答,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我好不感動。

根據我媽所說的話,我重新整理了我的思考。

首先,我們要将家長們分為兩類。

一類是通過孩子來達成自己年輕時的遺憾,比如自己想成為的人,自己想過上的生活,自己想要的财富狀況等。這一類的家長,毫無疑問,在得知孩子沒有出人頭地之後,一定會失望。因為他們從小培養小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索取”。想象一下,如果家長們從小培養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心裡的想法,那麼當這個想法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必然覺得這一切都付諸東流,毫無意義,随之而來的就是卑鄙的失望。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所出于的目的非常讓我鄙視,但是好歹因為父母的存在,讓孩子可以茁壯成長,順利成人。一句話,至少小孩子的生命來自于他們,發展于他們,是被他們生出來并養下去的。在望子成龍的路上,他們雖然初心一般,但卻也因此提供了他們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生長條件和教育條件。我隻祝福擁有這樣父母的你們能夠順利的“成功”,或者跳出這樣“望子成龍”的怪圈,勇敢追求自己心中真正在乎的。

另一類是無私的父母們。他們養育孩子并不是為了滿足内心對自己的期望,而是為了孩子本身。這就要說到這類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對成功的定義了。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并不是家财萬貫,聲名顯赫,“身穿紫袍,腰佩金銀魚袋”;甚至不是當一個社會地位較高的老師,律師,醫生,公務員。他們要的,就像我媽所說:孩子具備獨立生活和讓自己快樂的能力。我想重點闡述一下這兩種能力的意義,不然望文生義的人肯定很多。

許多人會說:“獨立生活,在現在這個社會上不就意味着你要财務自由,要有一份收入高的工作嗎?”

但其實我想說,不是的。獨立生活可以是一份你特長所對應的職業,就像是陳嘉玲回到台南後普普通通的小導遊(在第二部裡面開始的,我一看完第一部,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許是朝九晚五的公務員,也許是日常生活裡沒有賺補習外快的普通教師。它不用很出衆,但是你具備基本謀生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你的特色特長,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你有自己的生活,日常的開支不需要向你的父母伸手,也許有房貸車貸,也許有些許拮據,不能買奢侈的物品,但至少平平淡淡的小日子可以自給自足。

至于第二個能力,所謂讓自己快樂的能力,本質上,就是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找到人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麼來看的話,滿足父母對我們的期待也不太簡單。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點呢?我敢肯定,能讓自己快樂的人一定比所謂“成功”的人少得多。這樣的要求,本質是父母深沉的愛。這樣的愛督促着我們時時刻刻思考人生的真谛,抛開喧鬧的周遭,讓我們回歸生活,回歸家庭,回歸最重要、最愛的人。其實這其中就道明了人一生的本質,是少一點自私,多一點無私的成長和成熟。

我常常聽到别人說“父母其實想要的隻是你快樂”是虛僞虛假的。但随着我一點點的長大,我意識到隻有膚淺片面的人才會如此理解這句話。在我的叛逆時期,我深感這句話的“一語道破天機”,我怨恨父母處處和我的不同和敵對,對我的擠壓和嚴厲。但其實“隻要你快樂”後面不是隻關乎簡單的快樂,是你對于人生的規劃和看法,是對一個完整人格的期待。這一句話,是父母對你整個人生的關心關愛,是我能想到的一個人對你好的最深刻的體現。

我把這兩個能力總結為一個詞語——自洽。

在深刻思考完這個問題後,我心裡感到了一陣暖意。我想起我媽在聽完我分享這個電視劇背景後,以為是我對自己失去了自信,二十分鐘裡有十分鐘在列出我的長處,對我進行鼓勵。我忽然想到,我的原生家庭給我的大多都是溫暖和鼓勵,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我主動請纓,耐心地指導她學習使用百度網盤長達一個小時,她對此受寵若驚,因為我平時是個不太耐煩的女兒。

我很慶幸我可以對這個問題給出否定答案。但每個人情況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就像《俗女養成記》裡一句經典台詞:“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希望我們都可以成為那樣自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