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年寫的第三篇影評,來自馬來西亞籍香港導演王禮霖的首部長片《富都青年》。我很難說這片子是什麼類型,算不上一部佳片,可是又有很大的分析空間,有很多内容,姑且稱之為半部好片吧。以下内容涉及嚴重劇透,各位慎看。

一、我認為有必要知道的背景知識:馬來西亞的難民現狀
馬來西亞的法律中并沒有與難民生活、工作、社會地位相關的内容。馬來西亞收納難民,但難民隻是進入了國家,并沒有進入社會。馬來西亞發展經濟需要大量勞動力,但馬來西亞公民人口基數有限,勞動力占比也不足百分之六十,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勞動力。基于前言所述,馬來西亞難民沒有工作權,因此隻能幹粗重活,在勞動力價格鍊中處于最低端,也就是最好剝削的對象,有大量企業把難民作為廉價勞動力使用。因此除了極少量被遣返回國或移送第三國安置的難民外,其餘難民的處境可謂是艱難的不生不死。

二、過多的層面

1.難民問題
這好像是本片最關注的一個問題,但拍的又相對浮于表面。第一幕的時候拍了關于做假證的内容,男主之一阿迪也是做假證行業的從業人員。全片也一直在強調難民很難拿到身份證,需要靠其他人的幫助靠大量金錢才能做到,但難民的工價有極其的低,以及政府對這個問題的漠視。對于難民的關懷幾乎完全由NGO來提供,社工被塑造成了獻祭的聖母般的角色。
但除此之外并沒有拍出難民群體的掙紮和群體性格,具體的生活境況,他們的希冀與失落,也沒有分析過制度,分析過NGO從業人員的生活狀況,角度不僅單一而且内容單薄,隻是讓人認識到難民很慘這一大衆普遍認知。關于這一點我想可能是香港導演對馬來的戶籍制度和經濟狀況了解不足導緻的表達缺陷。

2.聾啞人
不得不承認吳慷仁把一個聾啞人形象演得非常立體,以往他總是被诟病演戲用力過度,但聾啞人本身不能說話,他們的表達方式就是大量的肢體動作加眼神,吳慷仁的眼神戲本身就非常好,這也就讓他在阿邦這個角色的演繹中顯得非常收放自如,加之外形塑造的極其到位。這個層面導演所拍攝出來的這個電影呈現的是聾啞人的堅強,他是聚焦于一個特殊的個體上的,而不是總體的去拍攝這整一個群體的境況,也就是說聾啞人是給阿邦這個人設定的又一重苦難。所以聾啞人的身份在這裡我們隻把它當做一種表現形式和意識手法來看待,并不是真正一個要讨論的議題,但很容易讓人往這個議題的相關内容上想。

3.家庭
家庭我覺得是導演主要承托在阿迪這個角色上的一個讨論議題。阿迪很容易被人看作是一個沒有正面特質的角色,但其實要從他的家庭這條暗線以及他的世界觀來分析。阿迪有父親,但是他被他的父親遺棄了,所以對他而言主觀上父親并不屬于他家庭的一部分,這一點也可以解釋這個角色身上濃重的缺愛氣息。從他的各種行為中可以看見,對他而言重要的隻有他認為在他家庭中的成員,也就是阿邦和money姐,那位嫖客會讓他有所謂動心的行為也隻是因為給了他類似愛的感受,所以對他來說其他的人他都是沒有必要善待的。阿迪是一個高度缺愛且沒有獲得社會認同的人,所以對他來說,他沒有動機要去做一個善良的人,隻要能夠獲得錢改善他的生活,幫助他的哥哥,這一切都無所謂。與此同時他也是個很懦弱又叛逆的人,他不願提及和面對自己缺愛的原生家庭,也不願讓哥哥遠離自己,否則就走向失控,事後再向足夠愛他的哥哥求助。至于片尾阿迪和他的父親再次見面,我認為這是一種阿迪需要新的愛,或者是說他終于懂得了什麼叫做愛的一個表現。
但導演在叙述這個議題的時候并沒有提及人物相關的家庭背景,沒有一條完整的來龍去脈,人物的插入是相對突兀的,會讓人摸不着頭腦。我知道導演可能是想讓電影中的人物都更加的飽滿立體,但是這樣這個人物變得複雜又殘缺,他身上好像有很多問題,但沒有一個問題是完整的得到了呈現的。電影中的另一個家庭是monet姐阿邦阿迪組成了一個新的毫無血緣關系的家庭,他在這裡強調的是一種人情的紐帶,一種主觀上的家庭,與血緣無關,算是給這個悲情電影天上一個小小的溫暖的點綴,但卻也隻是一筆帶過,更沒有去解構它的組成,或許是為了讓苦難更深刻,導演并沒有過多的叙述。

4.兄弟
阿邦阿迪的名字和在一起便是邦迪,即band-aid,所以其實導演給的設定就是救贖向的。阿迪和阿邦并非親生兄弟,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苦難造就了深厚的兄弟情誼,就像money姐說的一世兄弟不必計較太多。基于前面說到的阿迪高度缺愛,哥哥是他最珍視的家人所以他對他哥哥的依賴其實是非常深厚的,至于這份感情的實質是什麼,我們稍後在讨論。而哥哥阿邦是個非常善良的人,他遭受的苦難讓他更加珍惜家庭,而弟弟與他的羁絆更加深厚,所以他願意用自己的軀體把這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弟弟托舉向光明中去,願意為了掩蓋弟弟的罪責充滿愧疚的扼殺佳恩的生命。很多網友覺得後半段弟弟找律師的情節很奇怪,我承認它的插入缺乏一種合理的銜接,弟弟的醒覺沒有一個承接點,所以讓人覺得很割裂很突然。我的理解是導演想表達弟弟想要救贖哥哥之類的情節,但這又與弟弟前面作惡多端的行徑出入過大,所以更顯稀碎。
兄弟這個層面還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同樣沒有給出來龍去脈,兩兄弟緣何成為兄弟?我們無從得知。以至于整體呈現上就像是一對互相包庇的重組兄弟那樣粗鄙。

5.LGBTQ
豆瓣上很多網友說富都青年拍的像深櫃片啊哈哈哈哈哈哈哈,但是個人覺得深櫃的隻有弟弟,或許是因為弟弟真的太缺愛了,弟弟對哥哥有超乎兄弟的依戀和占有欲,陳澤耀的眼神戲也透漏着這一點。但哥哥并沒有給到我這樣的感受,弟弟對他來說象征着光明和正常的生活,這是他最渴切的東西,照顧好弟弟就是守護光那樣的使命和責任,而非一種依戀。片中還有另一點也cue到了LGBTQ,那就是money姐,money姐其實是男人,卻穿着女裝,在與兄弟組成的小家庭裡面扮演着如同母親的角色。
但導演在這方面的表現,非常直接卻也粗淺,不曾拍出他們的困境與掙紮,情感戲的确是很細膩,但卻沒有一個落到實處的呼應,不像是要聚焦這個群體,而隻是作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插入元素來應用。

6.大量的二元對立
導演在訪談的時候,說他想表現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我想這也是他為何在劇中安插了如此多的二元對立的原因。阿迪和阿邦首先在身體條件上就構成了健全與殘疾的二元對立,性情與品質上有構成惡與善的對立,結局上有生與死的對立,他們本身也是一種明暗面的對比。哥哥遭受的苦難其實更沉重,但他卻極其善良,到最後竭盡一切也沒得到什麼渴望的東西,完全沒有獲得人權與愛,隻濃縮成一句我想死;反觀弟弟,叛逆又趨利,壞事做了一籮筐,卻擁有着哥哥的愛和部分公民的權利但卻不擔罪責,最後甚至認祖歸宗,這的确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對比與諷刺,當然也會讓部分觀衆覺得三觀不正。
導演的想法很好,但生與死,好與壞,惡與善都是很複雜的問題,插入大量的二元對立卻沒有深入,不過是如同屎盆子鑲金邊般的貪心不足。

7.人權與身份認同
阿邦在監獄裡和法師講說,他沒有身份,一直要獲得很小心翼翼,他不知道他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表現的是一種對自己身份的迷茫還有非常沉重的人權困境,作為難民在馬來西亞是沒有什麼人權可言,甚至是因為他在監獄人們才記住他的全名叫做陳亞邦,這一部分的内容的确是讓這個角色更加立體了,也讓電影變得更有層次。但就如前文所說,導演并沒有分析難民的境遇,所以這種困境的沖擊并不夠強烈,它幾乎是由吳慷仁的演技支撐起來的,劇本的文本其實非常單薄。

三、本片的一些閃光點與明顯問題
最大的閃光點當然是金馬影帝吳慷仁的演技,外形塑造到位,人物情感豐滿。當然這整部電影的演員演技都非常好,看的時候完全意識不到他們在演,像紀錄片般自然。更值得一誇的是試聽畫面,整個畫面的明暗對比和構圖色調都極其貼合背景,協調而動人,音樂總監也把節奏控制的很好。攝影師和輯魂是同一位,感覺他的水平有所上升。剪輯則是這部電影的一大敗筆,用的是燃冬的剪輯,剪輯手法非常生澀粗糙又碎片化,分鏡之間的銜接與情節銜接沒有做到很好的對應與承轉,這也是讓觀衆感受不好的一個主要原因。
導演在片中也插入了一些有趣的呼應,比如money姐的名字,money姐為兄弟搞定一切,與money搞定一切的故事設定是相吻合的,包括邦迪兩兄弟的名字,和阿邦死時飄走的絲巾,這種設計個人覺得還是比較巧妙的。
另一個被人诟病的是女性角色的塑造,主要的兩個角色佳恩和money姐,明明給了她們很特别的身份設定(NGO社工和LGBTQ移民身份),但卻沒有展開,完全讓她們成為一個工具人,佳恩甚至直接用自己的死亡來讓情節轉折,這其實很影響整部電影的觀感,希望導演多看看其他涉及群像的犯罪片吧。

四、結語
終于寫到這裡,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就是想法很好,但還需努力,我希望下次見到導演的作品的時候可以看到打磨的更精細的呈現。

豆瓣的貼圖功能怎麼這麼智障。

...
當佳恩向阿迪提及父親
...
無助的難民
...
溫暖的敲雞蛋場面
...
阿邦的困境
...
兄弟之間的維護
...
富都青年 (2023)6.72023 / 馬來西亞 / 劇情 / 王禮霖 / 吳慷仁 陳澤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