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中的場景産品、鏡頭語言、配樂總讓我回憶起《2001太空漫遊》,Mr.Alexander 家未來主義風格的沙發、從某個點不斷拉遠的鏡頭、聲畫對立、用毫不相關的現象代替故事情節的發生…庫布裡克電影的精彩之處在于抛出核心觀點後,你可以有無邊界的思考和不定向的解讀。喜歡的人會很喜歡,不喜歡的人又覺得無趣。

2/ 暴力、色情的鏡頭并為引起過多不适。我允許這樣的故事出現在電影中,而無法接受其出現在我肉眼可見的生活中。古典樂、舞台劇風格表演的融入降低了大腦的聯想,我隻關注畫面,而不代入,甚至覺得唯美。

3/ 《發條橙》帶有“個人意志”、“擁有道德選擇權”等命題關鍵詞。所有選擇都基于一定的前提。人活在群體之中,既然要行使自己的權利,那也該尊重、保障别人的權利。Alex 在第一部分是他人權利的破壞者,第二、三部分是個人權利的受害者。不同的社會語境下會有不同側重的解讀,我最深的感受是「因果報應」。

4/ 對于反社會型人格的轉變,我持悲觀态度。社會規則/主流意識/極端手法也許能教育對社會有極端影響的反社會人如何扮演一個正常人,但我認為他們這輩子都很難被任何方式徹底地轉化為正常人。對于 Alex 性情的轉變,我隐約覺得也受他想離開監獄的動機所驅動。有了這個因,加上“厭惡療法”才有了後來無力反擊的結果。硬是說被剝奪了選擇的權利,不敢苟同。很難說是非對錯,但我相信,很多事情的發生大都歸因自我的意識和行為。

5/ Mr.Alexander在浴室外就已發現 Alex 是曾經的入侵者和加害者。但為了他的政治目的,他仍忍下了當初的淩辱之恥和喪妻之痛。社會問題和個人恩怨顯然更看重前者。從那句“你也是受害者”仿佛在他身上看到暧昧的善良(也許)。

6/ 這類電影最大的意義就是結合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個體經驗,衍生屬于自己對個體、社會和世界的認識吧。同時在接受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時,提升自己的包容度。就像電影中違背道德與意識的情節,如果能做到接受這個世界上有人這樣活着,不去拒絕不去争議。對我而言,算是某種層面的包容和諒解。(事實上如果事情曝光在社會大衆面前,個體情緒很難不被群衆所鼓動,也很難不被主流思想所影響。所以隻能盡可能理智去分析問題、得出個人結論。但也不過是無益于社會的舉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