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我很喜歡這個名字,一套房子給人帶來的不僅是物質上的便利、資源上的享有,更是人内心安全感和價值感的滿足和實現。
很巧,昨天我剛好和一個同在北京漂泊的朋友讨論過買房的問題,雖然我們沒有身處上海,但正面臨着或即将面臨着和馮曉琴一樣的問題,即要不要擁有屬于自己的房子。朋友是堅定的自由主義者,覺得房子不過一個睡覺的地方,不需要質量多高,能住就行,并且他未來的人生規劃中并沒有留在北京這一項,所以他說租房挺好,至少想走就能潇灑的走了。
我的想法跟他完全不一樣。雖然内心我也很怕背上沉重的貸款,從而被限制步伐,從此成為所謂的“房奴”,但在7年經曆了接近10次搬家之後,想要安定下來擁有自己的房子,在這個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這種想法變得越來越強烈,盡管有點蚍蜉撼樹。
若是放在幾年前,在北京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有自己的安居之地,我是想也不敢想的,但之後因為有了男朋友,恰好他是本地人,在北京郊區有個自己的小房子,我們計劃着也許可以以這個房子為基點,在升值之後逐漸将其換進市區。這個時刻還很遙遠,我卻已經在做這樣的夢了。
之前有朋友問過我,如果沒有遇到另一半,我是否還會買房或選擇留在北京?我記得我當時的回答是,如果我沒遇到他,我也一定會給自己買個小房子,就算不是在北京。一套用鋼筋水泥搭起來的房子,在房地産商眼裡是生意,在坐擁幾套房的人手裡是投資,但對于我這樣一個漂泊的人來說,就是提供安全感和變相自由的地方。
我堅定這個想法是最近兩三年的事。緣起于有一次春節回家。一向心疼我的奶奶拉住我勸我早點出嫁,因為眼看我弟弟就要結婚,到時候我的家就不再是我的家了。再加上當時我的事業處于低谷期,情緒很是低落,甚至一度懷疑還能不能在北京待下去。那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手上從來沒有穩穩地抓住過任何東西,我是那個飛起來的風筝,飄久了想落地才發現拽着我的線已經斷了。我很難過,也很慌張,面對未知的一切,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能有房子,不需要很大,但必須是我自己的。包括現在,就算跟男朋友再緊密,我也沒有完全放棄過自己攢錢買房的想法,看了馮曉琴的故事之後這種決心也越發堅定了。
設身處地想一下,馮曉琴的處境跟我其實很像,雖然她和顧磊已經結婚,而我和男朋友還沒走進婚姻,但我可以從她身上看到未來的我的一種可能:因為自己矛盾又尴尬的身份問題,在這個家裡艱難的生活,8年全職太太毫無積蓄,想對抗生活也顯得那麼無力。現在的我不敢保證幾年之後或者十多年之後,自己會不會也變成她的樣子,但至少此時此刻我想對生活提前做出選擇,未來不一定會變好,但也算是拼盡力氣努力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