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緊握選票,就像緊握情書。”
影片開始,還沒有來得及反應,我就被響亮的一巴掌吓了一跳。然而戴莉娅默不作聲,緊鑼密鼓,收拾妥當,步履匆匆,像是某種習慣。我皺眉,心中懸堵着一口氣,她卻照常面對接下來的今天。
女兒很快就要訂婚了。在餐桌上,戴莉娅興奮地想要宣布這個好消息,但是一次又一次被丈夫故意打斷。戴莉娅終于找到了機會說話,丈夫卻沒有把她當做人。
襯着歡聲笑語,伴随一陣耳鳴,戴莉娅從嬉鬧的女兒和未婚夫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在果斷的轉身中,她拜托大兵炸了親家的生計。所幸,自己的丈夫因此取消了女兒的婚約。哭一個星期還是哭一輩子,戴莉娅心裡清清楚楚。
丈夫的父親曾經教育他:不能總是打戴莉娅。要偶爾打一次,狠狠地打。
惡如其父,在去世的時候,他的死輕輕松松就阻礙了戴莉娅的路,也瘋瘋癫癫成就了兒子的孝子演出。父與子的關系,夫與妻的關系,都見證壓迫作為傳家之寶,默認,代際,不息。
我認為戴莉娅沒有想過要離開,因為她已對那個制度失望。她知道無論她逃往哪裡,都沒有用:她以為富貴人家的妻子可以受到尊重,沒想到他們和自己無甚差别;她對年輕人寄以厚望,沒想到小夥子卻學着開化自己的未婚妻;她看着自己的兩個年輕狂妄的兒子,也不敢想象未來将會是什麼樣。
她不是在和暴戾的丈夫對抗,她是在和貫穿她人生的權力對抗——那份權力不屬于她。所以她不會逃走。“女性追求自由比追求愛情更熱烈”,我認為這裡是很高明的處理。從此,她不會再把自己寄托在男人身上。
如虎似狼的丈夫四處尋找戴莉娅。在樓梯上,他們相遇了。戴莉娅下意識想轉身逃走。但她似乎下定了某種決心,毅然回頭。
在衆人沉默的凝視中,丈夫悻悻地離開了,原來他也害怕被凝視。這是否預示着父權制在讓位,平等即将到來?
在月色裡,她便知豈能如此輕易。
同時她也知道,我們,還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