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炫技、不油膩,節奏利落,人物狀态穩定,有質感的濾鏡也很貼合劇情氛圍。就劇情流暢度,男女主的顔值,還有男主的人設已經足夠給廣大觀衆造夢了。它不販賣廉價狗血,甚至在某些情緒留白和對白分寸上,展現出一種都市劇少見的自持感。

女主的“身份掙紮”算是本劇最亮眼的部分之一。不是那種嘴上喊着獨立的标簽式人設,而是通過具體的情境,把“逃跑”和“重新命名自己”這件事拍得足夠誠實。她為什麼變成“軒兒”,為什麼要消失——這些細節處理讓她的迷失和自我尋找更有溫度。

但主線的愛情始終讓人覺得“輕飄”。短暫海邊的邂逅被賦予了過于沉重的意義,男主對女主的執念,在邏輯上其實是立不住的。激情可以啟動愛意,卻不足以支撐長時間的牽挂與重新愛上。尤其是,當這份愛建立在一個“非真實身份”上時,它更像是一場對幻象的追逐。重逢之後,編劇并沒有花足夠筆墨去建立他們真正的情感連接,隻是草草用幾場拉扯來完成複合,情緒濃度有,深度卻差點。

相比之下,男二女二的支線甚至更加動人。他們之間沒有劇烈的矛盾沖突,卻藏着都市親密關系中最真實的困境:一個在用力包容,一個卻始終無法面對内心深處的自我否認。他們始終“像戀人”,卻從未真正同步過世界觀,也就注定走不到最後。不是不愛了,而是一直沒能學會在相愛中彼此嵌入。

總體來說,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作品,有情緒、有審美,也有幾處能讓人共鳴的深刻瞬間。但它仍舊屬于韓劇一貫的“理想主義模闆”——愛情過于烏托邦,邏輯經不起推敲。但是就是好看上頭哈哈,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