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雨雨的傍晚,第一次看新浪潮的電影。194分鐘,不是一部容易看懂的電影,所以歸在了奇幻片的類型裡。雖然作為完全不懂電影的人,我的觀感幾乎不值得參考,但是我還是覺得略微拖沓了一點,看得有點累。也許,導演和編劇是在玩一個思想遊戲,個中意味,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

妥妥的女性電影,裡面出現的男人就沒有一個正面一丁點的形象。女性是情節的全部推動者和完成人。

影片一開始的情節就相當地反理性反邏輯,對于一個隻會用理性和邏輯來思考的NT人來說,荒謬得有點痛苦。還好我後來自己開悟了:“其實賽琳和朱莉就是同一個人,這整部電影就是一個人的幻想體驗”,一切矛盾迎刃而解,終于可以安心去欣賞餘下的荒謬了。電影裡的确有不少細節有這方面的暗示,不過,這個解讀隻是一個NT人為了好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得已的救贖。

之後的觀影讨論真的是相當有啟發性(雖然很多東西都聽得一知半解),電影情節的設計體現出“打破理性叙事鍊條,反理性,解構邏輯”的風格。所以,從邏輯的角度來說,這電影真的是一塊到處是孔的奶酪。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可能正是一個反思理性、反思現代性的年代。阿爾都塞、反戰、反政府、反權威。

也許,理性真的隻是我們人腦“精緻的幻想”,而真實的世界,反而是多孔的,充滿了瑣碎性和荒謬性。就如同原始人類需要原始宗教崇拜來幫助解釋他們的世界一般,我們(大多數人)的人腦也有一樣的功能:為世界上發生的所有事情給個合理的解釋,否則他/她就不知道該如何在一個荒謬的世界裡存在下去。

而所有的感性沖動,都得符合邏輯閉環,否則,就隻能被歸于“瘋子”。想到最近在讀的《維塔》,不就是描述了一個無法在現代理性文明的夾縫間存在的精神世界麼?

于是就有了這部《賽琳和朱莉出航記》,幻想出了這麼個無須邏輯,隻憑主角們主觀意願決定情節走向的世界。為什麼是“出航”?大概是漂流在海洋上,所有的方向都是可能的前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