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的話,形式大于内容。據說成本很低,确實低到能看出來。很多叙事靠角色的嘴巴,那你為啥要拍電影?故事的主角——"presence of the past",靠一堆零散鏡頭拼湊出來。我隻是觀衆,不在乎導演自己拿不拿工資。

第一部分按電影的話來說,是在講述"富人家裝修廚房"。導演應該投射了很多自我在裡面,仿佛建築和電影是類似的東西。這一部分"聰明"的地方在于,通常構造一個天才是很難的,但由于大衆不那麼熟悉設計史,隻管拿包豪斯主義來展示男主的天才。

第二部分中間導演才開始展露自己的影片是為了控訴,所謂"硬核之美"。在叙事這一層中是控訴富人強奸了男主,(仿佛有一些女性主義的味道,但是用男性強奸男性來講女性主義有些太黑色幽默了,希望導演不是真有這樣的意思)。在背景這一層中,整個故事用毒品,性暴力等控訴對猶太人的迫害,并且最後由長期處在旁觀沉默視角的侄女指出,主線裡為富人修的"廚房"也隻是在昭示着猶太人受過的迫害。不得不吐槽的一點是,從導演邏輯,富人是迫害猶太人的一個象征,所以把"presence of the past"矗立在富人身邊仿佛很合适,但考慮到影片盡力在往現實主義靠攏,現實中把一個猶太人被集中營迫害的紀念場所塞在費城附近是否有些讓人摸不着頭腦?

再找一些優點出來吧∶壓迫式的配樂還不錯,主角演技幾乎完美,膠片質感不錯,投在學校的破幕布上剛剛好。但是大多數鏡頭說不上好,而且主角和老婆打扮得也忒好看了,有種抗日神劇裡主角在戰火中一塵不染的味道。侄女剛來美國時說不出英語确實讓我想起自己在一堆母語者的派對上擠不出來一句話的痛苦。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細節,進門看到投影下來的十字架是正着的,這時候朝天看,看到的就是倒十字架,感覺這可能是唯一一個導演憋住沒直接說出口的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