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沙雕表情包帶火了不少明星和卡通形象。
世事難料,本尊沒什麼名氣,卻在表情包的世界闖出了一片天!
就像今天介紹的這位,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它的出處,但關于它的沙雕表情包,你一定見過。

這隻賤嗖嗖的搞怪企鵝在沙雕表情包中出鏡率極高,誇張的肢體語言加上黏土動畫的複古感,簡直表情包中的一股清流。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隻企鵝也曾有過輝煌的曆史,在全球掀起一股企鵝熱潮。
這隻名叫Pingu的小企鵝,出自1986年的黏土動畫《企鵝家族》。在數十年前風靡全球,被不少80、90後譽為童年經典。
别看是幾十年前的動畫,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絲毫不過時。
今天就來為大家安利這部沙雕、搞笑卻又十分治愈的動畫——
企鵝家族
導演: Otmar Gutmann / Marianne Noser
主演: Marcello Magni / David Sant
類型:動畫/家庭
首播: 1986-05-28(瑞士)
集數:26單集片長: 5分鐘

這部動畫一共出了六季,每一季的評分都在9分以上。
每集隻有短短五分鐘,一口氣刷完毫不費勁。



這部動畫片最絕的一點是它沒有使用人類語言,而是用的“企鵝語”,這就打破了語言和年齡的障礙。
無論你是哪國人、多大年紀,不需要字幕和配音就可以輕松觀賞這部動畫片,并且分分鐘get到笑點。
這一點至今還沒有别的動畫劇集可以超越。
看起來不費腦子,沒有任何說教的成分,隻有純真與善良,這就是Pingu的世界。
很多人在它身上看到了童年的自己:那個無憂無慮,調皮貪玩不愛吃青菜的笨小孩。
這部動畫其實更适合疲憊的成年人用來解壓放松,治愈效果奇佳。
《企鵝家族》的創作者是德裔瑞士動畫導演Otmar Gutmann,他從1986年就開始制作關于小企鵝Pingu的動畫,人稱Pingu之父。

導演Otmar Gutmann
導演這樣解釋自己的創作理念:
“我創作Pingu的目的是展示我對整個動物世界的基本看法,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沒有他人我們什麼都不是。通過這隻企鵝,除了讓人感同身受外,還可以展現諸如生态、全球變暖、資源匮乏等多種話題。簡而言之,一個完整的經濟世界可能會帶來的人和食物的匮乏。”
“最重要的是用簡單的故事表達清晰的想法。”
“Pingu有很多我自己的影子,因為我在思考如何描繪它的時候,也想到了我的童年和青春。”

導演Otmar Gutmann的手稿
這部動畫十分具有北歐極簡氣質,告訴你Pingu今天又搗了什麼蛋,有一點好笑,又有一點好哭。
故事的主要角色一隻手可以數過來:Pingu、爸爸媽媽、妹妹、Pingu的好朋友小海豹。
Pingu身上有着很多孩子都有的“缺點”:調皮愛惡作劇,卻純真善良,膽小惹人憐愛。
每次惹是生非之後總有父母朋友鄰居幫他解圍,讓Pingu獲得一次次的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企鵝家族》早在1986年就打破了性别刻闆的印象,在Pingu家,是爸爸負責家務,經常看到叼着煙鬥的爸爸織毛衣、洗衣服、做飯。
連妹妹Pinga出生前,都是爸爸負責孵蛋。
而Pingu媽媽則負責照顧和教育孩子們,當Pingu被小夥伴欺負後,媽媽會溫柔地安撫他,不過Pingu淘氣搗蛋時,也會遭到媽媽的“毒打”。
而Pingu的爸媽彼此也是相親相愛,動不動就在劇中大秀恩愛,互相喂飯這種言情劇橋段出現在黏土動畫中,簡直又甜又好笑。

Pingu還有個萌度爆表的妹妹Pinga,當她還在蛋殼裡時,Pingu就很認真的守護她,即使兄妹常常吵架,他們倆的感情還是很好。

小海豹Robby則是Pingu最好的朋友,兩人都是既調皮又膽小。經常一起闖禍,惹出不少笑料。
Pingu不是那種各方面出類拔萃的小孩,有點笨笨的他反而經常被其他小企鵝的欺負。
編劇Silvio Mazzola 試圖塑造的就是一隻普普通通,甚至還有點窩囊的小企鵝。
像很多人小時候一樣,Pingu也有各種壞習慣,例如挑食不喜歡吃青菜,假裝吃下去之後還會偷偷去衛生間吐掉。

睡前逃避刷牙,其實在刷浴缸。

Pingu也有自閉的時候,例如當妹妹出生時,媽媽對他的關注少了,Pingu就像每一個有了弟弟妹妹的孩子一樣失落。無論他怎麼做都無法吸引媽媽的關注。
編劇 Silvio Mazzola 說,Pingu 的故事是講給“那些希望嘗試新生活,願意擁抱自然的大小朋友們”的。
“他的冒險都是一些日常故事,懵懵懂懂的小企鵝在對世界和生活的探索中,就能衍生出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如同每個人童年經曆過的那樣。”
《企鵝家族》當然不僅僅是一出輕松幽默的童年喜劇,更是處處充滿淚點。
你可能覺得看這樣幼稚的動畫會哭未免淚點太低,但Pingu與朋友之間單純真摯的感情,是每個人童年時最珍貴的回憶,很難不被觸動。
例如小海豹Robby一出場就偷吃Pingu的魚餌,兩人一見面就成了對頭,但是當Robby被夾手痛到哭,善良的Pingu又忍不住摸摸它的手,和它一起掉眼淚。
還有來自家人無條件的愛護,Pingu就是個長不大的孩子,永遠可以在父母身邊撒嬌、耍賴。
就算在外受了委屈也總有一個溫馨的家随時接納他。
被社會毒打過的成年人看到這裡分分鐘淚崩好嗎?

至于Pingu 到底有多火?因為沒有語言的限制,也不需要後期配音和字幕,這部動畫成功打破了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在全球150多家電視台播出。
全球至少十億人觀看過Pingu,Pingu還成為許多國家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形象大使。

Pingu 的形象出現在世界各地,日本和瑞士航空公司都曾在航班上贈送 Pingu 紀念品。
還出現了Pingo 主題航班、印有 Pingu 标志的巧克力、奶酪......各種玩具周邊直到今天仍在市場上熱賣。

Pingu 大受歡迎的背後,卻是幕後工作人員驚人的工作量。
衆所周知,粘土動畫是最費時費力的動畫形式,創作過程極其繁瑣。
要想讓黏土制作的企鵝活靈活現,每一個動作都要制作很多個黏土模型,進行連續拍攝。
盡管在《企鵝家族》誕生時,電腦技術已經有了,但導演堅持選擇全手工制作,所有的黏土模型都是由人工捏制而成,在近距離的拍攝下,隻要模型出現污漬或痕迹,就需要修補或重新制作。
此外,動畫團隊還要用黏土制作各種小道具,從家具、餐具到食物、玩具,每個細節都必須是完美的,因為即使是最細微的變化都會在鏡頭中暴露無遺。
而且這部動畫使用的是一種叫做replacement animation的技術,即每一幀都使用很多不同的模型,而不是在同一個模型上做微調。
光是拍攝一個Pingu走路的畫面,就要用到八隻不同動作的Pingu。
拍攝一集,就要用到上千隻Pingu模型,可以說每一集都凝聚着創作者的心血。

就這樣,導演Otmar Gutmann在他低調簡樸的工作室裡,投入好幾年的時間,親手調整每隻企鵝模型的動作和形态。
此外,配音也是決定一部動畫片成敗的關鍵,隻有好的配音才能為動畫人物注入靈魂。
攝制組專程找來著名的意大利小醜、配音演員 Carlo Bonomi 為劇集配音,正是他創造了片中獨特的“企鵝語”,而且導演沒有給他劇本,所有對白都是即興發揮。在前4季中,他一個人為所有的角色配了音。
這也成為《企鵝家族》的一大特色,神奇的是,不同語言背景的人都能通過Carlo Bonomi 獨特的發音感知劇情。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1993年 Pingu 剛火起來時,導演Otmar Gutmann在《企鵝家族》第二季的拍攝現場心髒驟停去世了。
但欣慰的是Pingu的故事沒有中斷,後來的動畫制作團隊繼承了導演Otmar Gutmann的理念。
之後HiT娛樂公司(制作《托馬斯小火車》的公司)以将近1600萬英鎊的價格收購了他創建的動畫公司,2017年甚至還有了英日合作版本——《企鵝家族在城市》(《Pingu in City》)。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Pingu在萌物泛濫的日本還是掀起了一股巨浪。
1992年,索尼将其引入日本,根據一份調查,在日本超過90% 的高中生認識 Pingu。
2017年,日本動畫工作室 Polygon Pictures 通過電腦制作讓 Pingu 再度回歸。
新劇集裡 Pingu 和家人從小村莊搬到了大城市,在那裡遇到了許多從事有趣工作的企鵝。


在關于Pingu的紀錄片《Pingu ——一個征服世界的卡通人物》裡,偵探走遍世界各地,詢問人們喜愛 Pingu 的原因,終于得出結論:
Pingu 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Pingu 代表着一種大衆精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小的Pingu。
Pingu讓人們在他身上看到失落已久的最純真的自己,那些在成年以後逐漸被生活消磨掉的無拘無束與天真。
不誇張地說,觀看這部動畫片甚至會讓人産生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如果你感到逐漸喪失了讓自己快樂的能力,不妨去看一看小企鵝Pingu的故事,一定會有所收獲。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