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短暫,所以平靜常常比旖旎先來。很多故事都是這樣:如果沒人打1星一定是錯誤的,可是如果沒人打5星那也是一種遺憾。
1954年中國台灣有位詩人寫了首小詩叫做《錯誤》,與本影片有異曲同工之妙。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鄭愁予說"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所有的相遇,是美麗在先,還是錯誤在先?很難評判。
本片中兒子發現母親曾經的風流韻事後,說了一段我覺得很深刻的台詞"這很奇怪,就好像是他對我不忠而不是對我爸不忠,當你是家中唯一的兒子,就有如是王國的王子,你心裡就覺得媽媽有了你,就不該有欲望。"兩個孩子人到中年,突然從母親的遺物裡找到了母親曾經情欲出離的四天。
這感覺大概實在很奇怪。比起好奇,居然是羞恥和憤怒更多。

所以這個似乎很浪漫的故事就這樣從羞恥與憤怒開始了。女主角法蘭西斯特之前的故事沒有必要講,平淡地生活,平淡地開始婚姻,平淡地結婚生子,為丈夫孩子洗衣做飯,本以為這一生會簡單地結束,卻在一個錯誤的時間迎來了無法料想的遇見。
一條道路已經走了20年,突然看見改道的可能性。你是遺憾更多,責任更多,還是沖動更多?即使深知情感如同龍卷風一樣來去匆匆,即使深知道德與我行為相悖,依然會為此或遺憾,或心動。已經不适合再有逾矩的舉動,連邀請函都要半夜驅車輕輕貼到橋頭等待被挖掘。"再有一秒我就不管不顧","再有一天我就做好決定",一秒又一秒,到底要在心裡自我欺騙多少次?猶豫不決時連空氣都難耐。内心此刻總是不合時宜地給予諸多提醒,每一個不夠羅曼蒂克的瞬間都是命運的警鐘。到底最終錯過的到底是哪個瞬間呢?是擁抱時突然響起的電話鈴?是握住把手時方向盤的悶響?是車窗外撲面而來的大雨?
都是。大概是因為選擇已經做下,所以天時地利人和,總是差那麼一點。
人生短暫,也多遺憾,其實平靜常常比旖旎先來。
他說"我的一生4天不夠說完。" 4天不足以訴平生,隻好用平生懷念無盡的言語。兩輛車背道而馳。生命再度回歸正軌 如同它一定會走向的那樣。本片有好多觀衆評論"為什麼要告訴孩子自己這一段出軌史?" "丈夫明明也很愛她" "當初不愛為什麼要結婚?".......洗手作羹湯數十年,不過是4天的心猿意馬都會引來無數的評判。更何況一次不顧後果不顧前半生的奮力逃離?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蹙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很多故事都是這樣,有頭沒尾,有始無終:如果沒人打1星一定是錯誤的,可是沒人打5星那也是一種遺憾。
如果一定要問一句為什麼,那也許是,抉擇的時刻總是到得很快。而東風啊,你來得,
又實在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