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是1945年—1949年,印度尼西亞獨立戰争期間,日軍戰敗,荷蘭試圖重新接管印尼,印尼民衆武裝組織奮力反抗,争取獨立,男主Johan所在的荷蘭軍隊搜捕屠殺印尼反抗民衆的故事。片中有一場日軍與荷蘭軍隊在街頭相遇的戲,就在交代背景。
Johan在印尼的回憶和戰後回到荷蘭,兩條線交叉叙事,自然流暢。通過他在戰場上的思想變化,體現個體在戰亂中價值取向的轉變,從最初的心懷善念、行俠救世,到内心扭曲、黑化濫殺,直到最終的心無所系、崩潰自盡。

緣何來到這猴子的國度?
男主Johan的父親是荷蘭nacui,二戰德軍占領荷蘭時投敵,并擔任nc高級官員參與諸多暴行,被關進監獄。johan以父親為恥,想要擺脫父親的陰影也許是從軍的動機之一,也是他在印尼想要救世的原因,他不想成為父親那樣的人。他至死也沒原諒父親,唯一的一次探監是告知父親母親去世,無他。初到軍營的johan很善,也許是天性善良,也許是在為父親的所為贖罪。
“消滅恐怖的方法是制造更大的恐怖”
土耳其軍官在街頭正面怼欺壓印尼百姓的日軍,讓johan眼前一亮,以他為人生導師,甚至榜樣,然而這個土耳其軍官骨子裡是個極端嗜血的獨裁者,冷血者的宣言是“消滅恐怖的方法是制造更大的恐怖”。在他肆意屠殺手無寸鐵的印尼反對民衆時,Johan的偶像坍塌了,這與nacui何異?違背了他從軍的初衷,在這裡johan并沒有黑化,也沒有繼續同流合污,而是勇敢質疑,但他并沒有質疑戰争的合理性,隻是質疑軍官的濫殺未經合法審判程序,這也是片子反思不夠徹底的地方。真正讓johan徹底黑化的是,土耳其軍官當衆宣告Johan是納粹之子的身份,并讓朝夕相處的戰友可以随意獵殺他。自此johan的世界徹底坍塌,屠殺哪裡需要合理的理由?
“你是吉塔嗎?我找吉塔!”
片中有一條感情線,是johan遇到了印尼jinv吉塔,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人長的都一樣,初相識甚至無法從人群中識别哪個是吉塔,johan對吉塔還是有期待的,不僅是洩欲的對象,因為他隻找吉塔,特别是第三次見面,抱着紅色布料去道歉,還塞了一周的生活費。可吉塔隻是一個在生死邊緣掙紮的帶着孩子的女人,她必須找個當地男人去托付。這也是印尼與殖民者的關系吧,印尼是無法信任和依托殖民者的。

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每個對曆史的定義都具有現實意義,曆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片中的印尼人基本是失語的,被描摹塑造成猴子的樣子,除了那個被拷打的長發哥喊了一句“為了印尼的自由而戰”,我覺得印尼人看這部片子應該是不滿意的,但荷蘭導演敢于直面這段曆史已經是很難得。

片中的很多細節也真實地傳遞了曆史信息,有一個加入了荷蘭軍隊的印尼人,當被問及屠殺自己的同胞是何感想時,他的回答是,自己所殺之人并非同胞,他們來自不同的島,也有不同的宗教信仰。這個細節若仔細推敲,信息量是很大的,在荷蘭殖民時期,印度尼西亞(Indonesia)并非一個政治實體,隻是300 多個族群所賴以生活的 17000 多個島嶼,唯一的共同身份是被稱為“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殖民地。但荷蘭殖民者在将之維系為一個名義整體的同時,又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形成各族群或各地區事實上的隔離,使之保持一種前現代國家形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日本投降。
1945 年 8 月 17 日,民族獨立領袖蘇加諾發表獨立宣言,宣告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成立,但此時的印尼沒有領土主權,也沒有行政機構,擁有的隻是一些具有民族主義傾向的政治團體的支持。所以,當時印尼人的國家概念和民族情懷是很淡薄的。
2022年最熱的戰争題材影片是新翻拍的《西線無戰事》,這兩部電影很像,并沒有太多的戰争場面,更多的筆墨在人物的刻畫和寫意的場景,一個是歐洲大陸的冰天雪地,一個是滿目綠色的東南亞風情,但其反戰内核是一樣的,這兩部片子的男主長的也有幾分像。《東方》這部影片的觀感體驗還是不錯的,節奏很緊湊,背景音樂用了手鼓,配的非常帶感,雖然對曆史的解讀各有立場,但這部電影本身值得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