姛版80s娜拉出走以後

💧 Lianna 麗阿娜,1983 🎬 John Sayles(b,1950)

據說是上世紀美利堅濾筒約會觀影選擇之一。不獵奇,不害羞,避開了男性凝視的獵奇視角,Sayles以冷靜内斂兼之幽默的筆調,講述了一個已婚女人Lianna探索愛和欲、傷痛和成長。特殊的愛也不免面對各種來路的威脅,她所經曆的對象和處在的關系,導演沒有做浪漫化和戲劇化——社會的接納有限,人就是會失敗,愛人會一直在你身邊嗎?你也不需要一定有純潔的心。最關鍵的是,離開家庭的女人如何自力更生。我喜歡這一部的「我們可以cover這些、我在走下去」的信心。

...
第一個人是誰也許并不重要。但你的選擇——這個人,的确反證了你是誰。

...
洗衣房這個角色是我最喜歡的。不劇透了。去看吧大家。坐在床上吃薯片一邊看電視太危險了!

個人最喜歡的是那些閒筆,自然、克制、不動聲色的節奏。破爛的街道,放學後台階上說說笑笑的孩子們,洗衣房和坐在櫃子上讀雜志的女人,百貨超市裡形形色色的女人們和對今天的我們來說稀奇而仍美麗的機器、秋千與随意而和睦的落葉……

...
第一張兩個小孩慢慢走上來,然後分開走。這些對比主線可有可無的場景,靜默含蓄的語言也是有力的。

...
後半段做恨和自由舞的蒙太奇我不太能get到。可能後來用這種手法的太泛濫了。但這段的運鏡還是很好的。

...
萌。

...
單摘出來是很有韻味的。

...

...
這兩個角也很有意思。

以下為gpt輔助總結的資料,删去了部分個人沒找到其他來源、不太可信的信息比如說導演是「美國電影的良心」。

🌍 海内外評論《紐約時報》影評 (Janet Maslin, 1983)
Maslin在評論中指出影片“低調而深情”,贊揚Sayles的克制:“Lianna is not a political statement, but a story about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 to be true to oneself.” 來源:[NYT Archive]
Roger Ebert(芝加哥太陽報, 1983)
Ebert給了3星評價,認為電影“最珍貴的不是女同題材的勇敢,而是人物的真實和可信”。他特别強調Linda Griffiths的表演“自然、含蓄,但極具力量”。來源:[rogerebert.com archive]
IMDb觀衆評論
有觀衆稱《麗阿娜》為“第一部敢于正視女同關系的電影”,“真實但不誇張”。但也有人批評節奏平淡、議題展開不足。平均分7.1/10(截至2023年)。
Queer Cinema History 回顧
在酷兒電影史裡,《麗阿娜》被稱為the original lesbian date movie,意味着它是最早被女同群體當作約會觀影選擇的影片之一。它既不獵奇,也不羞恥,而是誠實展現生活。📹 導演與演員背景John Sayles (1950-):美國獨立電影導演、編劇、小說家。以低預算獨立制作聞名,強調社會現實、政治意識與人物群像。代表作有《八人出局》(Eight Men Out, 1988)、《孤星淚》(Lone Star, 1996)。堅持以細膩的人物描寫代替好萊塢的類型化叙事。
Linda Griffiths (1953–2014):加拿大演員、劇作家。她主演《麗阿娜》時正處于職業上升期,後來更多活躍于加拿大戲劇舞台,以獨立女性與社會議題見長。
Bennett Miller (1966-):作品包括《卡波特》(Capote, 2005)、《點球成金》(Moneyball, 2011)、《狐狸獵手》(Foxcatcher, 2014),以寫實風格和對人物心理的深刻挖掘著稱。評論者常将他與Sayles并列,強調他們的“誠實、克制、人性化叙事。(短評有人提到這位所以檢索了一下。)

...
這個車我很饞很饞。完美的形态和材質。

讓我有點惡寒的一幕。欲望如此赤裸。